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140章 压力还是不小啊! (第1/2页)

上岸不吃鱼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王怀吉转身出去通知,外面却通报刘鞈已经到了!

“此战之后,朕这个枢密使,已然堵住了一众文官的悠悠之口了!”

朱元璋会心一笑,随即挥手传刘鞈先进来。

“参见陛下!”

刘鞈从天亮到现在,全身上下每一个毛孔,都渗透着激动。

他临危受命,被朱元璋如同坐火箭一般提拔为枢密使,成为大宋军方第一人,的确诚惶诚恐,如履薄冰。

一开始就做好了备受煎熬的准备。

然而,这两个月来,他却越当越轻松!

朱元璋嘴上说放权,可实际上重大决策都为刘鞈安排好了!

上一世,他不仅是一个出色的皇帝,更是一个军事家。

手下的将帅固然能打,但是很大重大战役却是朱元璋亲自部署。

他的军事指挥能力,绝对在徐达之上。

独到的军事眼光和战略格局,让他在每场战役中都能高屋建瓴。

也因为他耳濡目染,朱家第二代个个能打,燕王、宁王等等。

因而,刘鞈只需要依照朱元璋的大方向执行,不出偏差便可。

朱元璋让刘鞈在开封府坚壁清野,打造东、西两京为主战场,牢牢黏住金人的两路大军,刘鞈和张叔夜做到了!

他又提拔和重用张宪、姚友仲、姚平仲、种崇彦、岳飞、韩世忠以及梁山的杨志、林冲、呼延灼等人。

这些人都在各自擅长的领域人尽其才。

朱元璋决定挖开黄河河堤,水淹金兵大营,刘鞈带着枢密院严守秘密,坚决执行。

现在看来,也是没有出现任何纰漏,达到了既定目标。

还有朱元璋让刘鞈下令开封府周围的淮南东路,京东西路、京西北路、荆湖北路等各处勤王的兵马前期按兵不动。

这各路宣抚使都服从安排,让金兵猜不透意图。

再有,折彦质的十三万大军,从河东撤回西京,用张叔夜替换王襄担任西京留守...

这一系列操作,中间看起来就像雪泥鸿爪,无迹可寻。

但综合一起,到现在看来,每一道决策却如同神来之笔。

让刘鞈感觉,朱元璋似乎有预知未来的能力一样。

“刘卿,在想什么呢?”

就在刘鞈发呆之际,朱元璋似笑非笑看向他。

“官家恕罪,刚才臣一时间神思飞驰,忘乎所以!”刘鞈急忙解释。

朱元璋上前拉住刘鞈的手,看着眼窝深陷,一脸疲惫的刘鞈,动情道:

“刘卿,这段时间,真是辛苦你了!”

“陛下!”

刘鞈一听,浑身颤抖,眼中泪花横飞。

他的官职已经是武将最高,看上去就封王封侯了。

他丝毫不在意是什么爵位,已经做好了等金兵一退,大局已定,就激流勇退,告老还乡。

但是,官家这一句辛苦,是对他这段时间呕心沥血的付出和努力的肯定。

也许在更多有理想有抱负的人看来,他们不在乎金钱名利的回报,而只在意别人的认可!

能得到官家的认可,刘鞈觉得自己再怎么辛苦也是值得了!

“臣只是依照官家的旨意行事,是东京城内十多万将士和一众官员共同努力!更是官家英明决断的结果!”

刘鞈没有独揽功劳,他深知其中有太多人的付出。

“刘卿,坐!”

朱元璋招手让一个太监搬来椅子。

“陛下,臣就这么站着便是,坐不得,坐不得!”

刘鞈哪里敢坐,却被朱元璋按住坐了下来。

“朕让王怀吉招王襄等人前来议事,你既然先来,朕与你先聊着等他们!”

朱元璋微微一笑。

而刘鞈却是神色一凝。

这两个月内,但凡朱元璋单独找他或者找少数几个大臣商议的事情,基本都是重大事项。

大事往往便是少数几个人便决定下来了!

至于日朝或者大朝会,召集文武百官商议国是,那只不过走***而已。

其实很多决策早已下定,皇帝在朝会上提出了,是看看哪些人站在他这一边,哪些人唱反调。

就在这两个月期间,军事上的重大决策,都是朱元璋找王宗濋和刘鞈商议便决定下来。

刘鞈主持的枢密院好比现在的总参谋部,而兵部得职能相当于现在的

《重生大明朱元璋是我哥》 第140章 压力还是不小啊!(第1/2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