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改制!】 (第1/1页)
很废很小白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一省四部五院。 这是此前韩桢与一众官员早就商定好的改制计划,也是他治下的政治框架。 所谓三省六部,到了唐时,就已经开始改制了。 以中书省与门下省为决策核心,是为中书门下,尚书省被渐渐剥离出决策圈。 到了宋时,三省六部更是名存实亡,被政事堂与枢密院取代,彻底成了寄禄官。 韩桢则直接剔除了尚书省,将剩余两省合并保留,中书门下,又称内阁。 内阁人选暂定为四人,最高长官为中书令,下设中书舍人,及左右仆射。 即,宰相,次宰,少宰。 “赵霆!” “微臣在!” “着令赵霆为中书门下右仆射!” 入阁了? 赵霆先是一愣,旋即心头狂喜。 原以为,自己此前声名狼藉,韩桢看在自己识趣且归顺早的份儿上,能维持原职就已经很不错了,他怎么也没想到,竟能入阁。 虽只是右仆射,但好歹也进入了核心决策圈。 念及此处,赵霆感激涕零道:“臣,不胜感激。” 相处了这么久,赵霆这个人,能力还是有的。 最初韩桢是想将他调往济南府当知府,但又有些不放心,怕这厮离了他就放飞自我。 索性干脆放在眼皮子底下,时时鞭策。 二则,赵霆作为真正意义上最早投奔自己的第一批赵宋官员,让他入阁,也能起到宣传效果,安抚赵宋旧臣。 待赵霆表完忠心,韩桢继续宣布人事调任:“着令史文辉为中书门下左仆射。” “承蒙县长不弃,臣定当竭尽全力,以报君恩!” 史文辉努力咬着牙,克制心中激荡的思绪。 想他一介举人,有朝一日竟也能入阁出相。 人生的际遇,当真是神奇。 常玉坤面色不变,他对韩桢的任命,没有觉得丝毫不满。 他心里很清楚,史文辉能入阁,是因为他军方的背景。 以县长对军队的重视,内阁之中必有一个军方之人。 聂东、魏大这等糙汉子不合适,这么算下来,也就唯有史文辉了。 “谢鼎为吏部尚书。” “刘宓为户部尚书。” “王委中为刑部尚书。” “朱吉为密州知州。” “……” 北宋的官员制度极其混乱,除了部门架构臃肿之外,官员职称也乱七八糟,甚么功臣号、寄禄官、差遣、散官阶……直让人一阵头大,也让后世研究宋史的学者头疼不已。 毫不夸张的说,如今的赵宋朝堂上,你随便指一个官员,让宋徽宗说出这名官员的完整官名,他绝对说不出来。 所以,韩桢干脆统统取消,将官、品、差遣合而为一。 比如谢鼎,吏部尚书,品阶为正四品,俸禄也是按照正四品的标准发放,职权是统管吏部,负责文武百官的选试、注拟、迁授、荫子、叙复等事宜。 除此之外,不涉及其他职权。 接着,韩桢又任命一系列四部侍郎与知州、知府,等到农学院与教育院时,他尴尬的发现,自己无人可用了。 韩桢沉吟道:“我打算增设农学院与教育院,诸位可有推荐的人选?” 农学院与工程院一样,是个专业性很强的职能部门,而且极为重要。 毕竟,这个时代还是以农为本。 院长一职,不但要有专业的农学知识,丰富的实操经验,还得兼具一定的管理才能。 教育院就更不用说了,掌管治下学政,名望、学识、才干缺一不可。 本来,韩桢是想让谢鼎担任教育院院长,但吏部尚书这个职务同样重要。 闻言,众人纷纷陷入沉思,开始在脑中搜索合适的人选。 就在这时,一名官员起身道:“启禀县长,农学院院长一职,臣想举荐一人。” 此人名唤裴怀,原为济州通判,知州与一众官员弃城而逃后,他率领胥吏开城归降。 因其曾在礼部担任过郎中之职,刚刚被韩桢升为礼部侍郎。 韩桢问道:“何人?” 裴怀答道:“邓御夫之子,邓松。” 正当韩桢疑惑这邓御夫是何人时,就见刘宓抚须道:“此人不错,正合适。” 见他面露疑惑,裴怀解释道:“县长,这邓御夫乃是济州巨野人,农学大家,曾编着有《农历》一百二十卷,该书详细记载了赵宋以前北方农牧业、纺织经验以及种植工艺和养生备荒之事,比之《齐民要术》更为详细。其子邓松,继承乃父衣钵,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微臣在巨野郡任职时,曾数次拜访。” 韩桢皱眉道:“如此大贤,只怕早已在赵宋为官,又岂会轻易为我所用。” 裴怀神色略显怪异道:“呃……县长有所不知,邓御夫性薄荣利,厌恶官场,所以一直未曾入仕。而其子邓松虽有意做官,可数次科举落榜,以致心灰意冷,如今只是举人。微臣也曾为其向赵宋举荐,但最终都无下文。” 可以,这很符合宋徽宗的一贯人设。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宋泼皮韩桢》 第281章 【改制!】(第1/1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