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1228章 达成共识 (第1/2页)

佯忘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李良吉自诩是道德明君,这话虽有些自夸,但他的真实水平还是有的。 以他的智慧,怎可能想不通那其中的道道?利国利民的说法他确实信,毕竟有大华的实例在那放着,事实胜于雄辩的确毋庸置疑。 但是,权利上就有些割舍不下了。 在他的认知里,权利的重要性几乎堪比自身的生命,不到迫不得已,绝不能轻易放权。 但是眼下,形势的主动权并不在皇家手里,你愈集中权利反而愈会引起地方的警惕,继而增加矛盾。 客观而论,当下南北的施压,威力堪比巨石压卵,作为朝廷必须要谨慎对待。就历史上的经验而言,一旦出现强枝弱干的现象,这王朝距离崩解也就不远了。 即使有不世之臣挽狂澜于将倾,也不过是苟延残喘式的续命,并不能改变最终结果。所以,即使殷俊回京斡旋,依旧不能弥补当下的罅隙。 除非齐誉能死而复生,但是,他毕竟是凡人之躯,终究有告老致仕的那一天,他若下野,社稷仍会动荡不安。 如果把时间线拉长来看的话,大奉未来的命运已然为定数,此乃大势所趋,非人力所能更改的。 建武帝之言并非胡谄。 他适才的建议确实可以采纳,与其看着社稷崩解,还不如转化成另一个大华。 李宏裕的观点也大致如此,他曾为齐誉的半个徒弟,长期的耳濡目染让他感悟巨多,思维方面也更加地具有前瞻性。尤其是近年来的大泽游历与寻幽访胜,其价值观和世界观都有了显着提升。 他基本认同,皇权的制度已经不再适合当今的社会了,皇家若能寻个恰当的时机全身而退,把权利让贤他人,不失为是高明之策。 这也就是为什么,他直呼游历大华不虚此行的原因。 在这整场沟通中,建武帝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 正是由于他这个案例的存在,才从根本上消除了李宏裕以及李良吉的后顾之忧:可见,于此制下,放权后的皇家并不会被世人清算,而且不失将来的荣华富贵。 现在面临二选一,要么看着大奉倾倒,要么直接放手权利。 秉持着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原则,李家父子俩全都默认了顺应时势。 殷俊本是传统思想,虽不至于固步自封,但骨子里还是很维护皇家正统的。不过,近年来的世界漂流经历还是影响了他的固有观念,最起码,他已经开始尝试接受新事物了。 这个世界确实变了,若与时俱进的话,就一定会被时代的浪潮所淘汰。 虽然,殷俊不理解齐誉为何喜欢改革创新,但从实际效果上看还是很不错的,正如他之前所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对就是对,必须认可。 大约一顿饭的时间于沉默的气氛中悄然而过,许久不置一言的几人纷纷交换着各自眼神,在这种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沟通中,他们最终达成了理论上的共识。 该放则放,才是真正的虚怀若谷。 天下为公,才是真正的道德明君。 那和尚确实睿智,不愧是得道高僧。 不过,眼光如斯的他,却忽略了另一个大的难题。 如今天下局势,已不仅仅是调和漠北以及南洋的关系这么简单了,除他们两家外,还有一群虎视眈眈的欧洲列强盯着大奉。虽然目前,他们慑于威压躬身臣服,可一旦大奉出现混乱,难不保他们死灰复燃再开衅端。 只有把南北势力形成一个整体,且所有步伐整齐划一,只有这样才能众志成城令贼人莫不敢犯,即使改革制度基石依旧固若金汤。 但是,要想把漠北、南洋、大华,甚至是域外天竺这么多的势力拧成一股绳,难度可不是一般的大。 无论是齐小彤还是戚景,都尚达不到深孚众望的程度。 这个隐忧绝不可忽视! 然,在探讨了一番后几个人全都黯然一叹,皆言无计可施。就连那睿智的慧果老和尚,都连连摇头表示此事难办。 一炷香时间幽幽而过,寂静依旧如前。 几个人面带着惆怅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皆缄口无言。 忽然,一声畅笑沿耳袭来,众人循声望去,却见是失踪已久的齐誉正负手而立地站在那里。 “村夫?哈哈,我就知道,你绝没有那么容易死的!” “齐爱卿……真是你吗?” “啊,少保,你怎么会来这儿呢?” 几人齐齐吃惊,均露出了讶然之色。 事实上,齐誉早在一旁窥听多时了。 本来,他是想于第一时间站出来去和太上皇打声招呼,但是,后面忽闻建武帝和今上驾到,于是又临时改变了主意。 李宏裕归来倒还好说,漂流在外总是要回家的。可是,那和尚过海来此想要作甚?由于弄不清楚他的具体动机,齐誉决定先观察一会儿再说。 然不曾想,他们居然聊到了制度革新的话题上。 齐誉对此非常紧张,他暗自思量,如果那老僧鼓唇饶舌做出不利于己的举动,他不惜下作一回,让黄飞暗中结果了他的老命。 结果却是出乎意料。 老和尚不仅没有添堵,反而替自己道出了最难吐口的为难事,就目前的效果上看,似

《寒门仕子漫画》 第1228章 达成共识(第1/2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