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清朝中兴四臣之—曾国藩 (第1/3页)
丁凡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在风雨飘摇的晚清时期,曾国藩以其卓越的才能和高尚的品德,成为了“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首,被誉为“半个圣人”,立德、立功、立言的传奇人生。
他的一生,是在时代的洪流中披荆斩棘、力挽狂澜的一生,也是践行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的一生。
1811年11月26日,曾国藩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南白杨坪村的一个世代务农家庭,后迁至湘乡并逐渐拥有了产业。
五岁起,他便跟随父亲曾麟书读书,展现出了远超同龄人的勤奋和聪慧。九岁时,他已读完“五经”,开始学习作八股文,为科举之路做准备。
1826年,年仅15岁的曾国藩参加长沙府试,一举名列第七,崭露头角。此后,他先后入读衡阳唐氏家塾、湘乡涟滨书院,在求学之路上不断精进。
1833年,曾国藩考中秀才,进入长沙岳麓书院学习,一年后肄业参加湖南乡试,顺利考中举人。同年年底,他满怀壮志赴京参加会试,然而,科举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前两次会试均未中。
他没有被失败打倒,他深知,成功不会轻易降临,唯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怀着这样的信念,曾国藩黯然踏上了返乡之路。
回到家乡后,曾国藩一头扎进了书本里,开启了为期两年的苦读生活。他每日天不亮就起床,伴着微弱的晨光诵读经典;夜晚,家人都已入睡,他还在昏黄的油灯下研读文章、撰写策论。
他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四处向当地的学者请教。他不仅深入钻研科举考试的内容,还广泛涉猎经史子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在这两年里,曾国藩的生活单调而枯燥,但他却乐在其中,因为他知道,每一次的努力都是在为未来的成功积累力量。
1838年,曾国藩再次踏上了会试的考场。这一次,他凭借着扎实的学识和沉稳的心态,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成功考中进士。这一消息传来,整个家族都为之沸腾,曾国藩多年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
随后,他入翰林院庶吉士,正式踏入了精英云集的官场预备役。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曾国藩,寓意着要以“国之藩篱”为己任,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1840年,经过两年在庶常馆的学习和磨砺,曾国藩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被授检讨一职,正式步入仕途。从此,他开启了长达三十余年的宦海生涯,在风云变幻的晚清政治舞台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篇章。
在京的十余年里,他历任侍读、国史馆协修、礼部右侍郎、工部左侍郎等职,结识了诸多人才,并拜唐鉴为师学习理学,为他日后的人生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1852年,曾国藩在前往江西担任乡举试察的途中,得知母亲去世的噩耗,急忙回籍奔丧。此时,太平天国起义正如火如荼,清政府岌岌可危,谕旨他在京兴办团练。曾国藩怀着对朝廷的忠诚和对国家的责任感,毅然接下重任。
他以罗泽南的“湘勇”和江忠源的“楚勇”为基础,抽调各县练勇,成立“大团”。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势力愈发壮大,曾国藩深感局势严峻,将所办团练的丁勇招募为官勇,模仿戚家军的编制编练新军,“湘军”由此正式形成。随后,他又敏锐地意识到水师的重要性,在衡州委任彭玉麟、杨载福招募水勇,组建湘军水师。
1854年2月,曾国藩率领练成的水陆兵勇各十营共五千人出征。然而,初战便遭遇接连失利,在岳州、靖港等地屡战屡败。曾国藩愤懑不已,甚至投水自杀,幸被救起。但他性格坚韧,有着不服输的精神,并未被挫折打倒。
回到长沙后,他痛定思痛,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重整军队,确立了“早起早食,严厉营规”等严格的要求,以此来提升湘军的战斗力。
经过几个月的休整,湘军再度出击。在城陵矶水战中,虽水师失利,但陆军取得了胜利。湘军攻毁太平军花园大营,成功占领武昌。咸丰皇帝起初任命他为湖北巡抚,但后来因军机处进言,收回成命,改为赏赐兵部侍郎衔,令其继续东下攻打江西、安徽的太平军。
占领武昌后,湘军在田家镇与太平军交战,夺占要隘。但在进攻九江时,遭到石达开、罗大纲率军的顽强阻击,连日攻城未奏效,湘军陆师被分为两支,遭遇湖口惨败。尽管战事艰难,但曾国藩始终坚守信念,不断调整战略战术,为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而努力。
1865年,曾国藩
《追光者背后的故事》 第221章 清朝中兴四臣之—曾国藩(第1/3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