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六百八十 一去不回(大结局) (第1/8页)
御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苏咏霖退出一线决策圈子之后,就没有过多的停留在中都城。
他要把足够的空间留给辛弃疾,让辛弃疾发挥,并且他也想观看辛弃疾在没有他的情况下会如何布局属于他的时代。
另一方面,苏咏霖准备前往辽东和大西北视察,一边视察当地移民的居住情况,一边视察当地土豆和米的种植情况。
共和二零二四年,北洋探险船队完成了他们的重大历史使命,即带回土豆、番薯等高产农物的种子,引种到大明,并且成功在辽东地区试产,获得了丰收。
自此,苏咏霖定下了在辽东和大西北等较为干旱且温度不如中原的地区在种植一般主粮的同时也种植米和土豆的计划,划一部分区域种植土豆和米,为主粮的补充。
同时在南方地区,他也安排了番薯的种植,用一些不那么肥沃的土地种植番薯,同样为主粮的辅助,以增加粮食产量和粮食储备。
这一计划在辽东、大西北和西南诸多地区推行的非常成功,有了集体农庄组织来执行,农业方面的事情推广起来就会变得相当容易。
整个农部因为这些高产农物的到来而亢奋不已,农部尚书亲自带人研究土豆、米和番薯的种植,经年累月泡在实验田地里,只为了能够尽快摸透这些农物种植的要义,并且传授给农民们。
这一点上,他们做的很好。
高产农物的引种成功为大明进一步升级国势而填补上了最后一块短板,对于大明来说,剩下要做的就是按部就班的往前走,所有该补齐的短板,苏咏霖已经在他离开之前,办到了。
共和二零二七年和二零二八年间,苏咏霖走遍了辽东和大西北。
共和二零二九年,苏咏霖又前往大西南考察,观察大西南的采矿行业和农业,还有较为发达的南路商业,与此同时,也观察到了大西南因为糟糕的交通状况而受限的情况。
于是在返回中都之后,苏咏霖对执行委员会提出了把铁路修到大西南的计划。
他的建议是从大同在修一条铁路到关中,然后准备从关中修一条铁路到汉中,再从汉中修建铁路到成都,最后把铁路修到大理,修一条贯穿东西南北的铁路大动脉。
对于这个建议,执行委员会的诸位都不是专业人士,所以找来工部火车项目组的专业人士展开研讨。
大家首先认为这个项目不是不可能的,他们内部也提出过这个想法,想要终结蜀道难的历史。
但是现在看来,难度非常大。
这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有不少技术性和地质方面的难题没有解决,贸然开修,无异于自杀,与之相对的,把铁路从中都修到安西城、也就是虎思斡耳朵反而更简单一些。
秦岭天险那个地形,除了成都盆地好修一点之外,大部分的路段都非常危险。
已经成为绝对技术骨干的火车项目组副组长苏泽英在会议上表示,如果要开修关中、汉中铁路,需要朝廷提供大量熟悉地貌的人和他们一起到汉中做至少两年的地质勘探,制定完善的计划。
地质学方面,大明还在一个发展的状态。
这些年随着火车行业的发展,大明出现了诸多现实的新需求,地质方面的需求就是其中之一,而在此之前,大明并没有地质学的存在。
所以当这个需求出现的时候,反倒是那些常年从事采矿行业的矿脉探索者最接近地质学的要求。
后面,在朝廷的关切下,一批资深采矿方面的专家转业地质学,开始在大明的学校里开设关于地质方面的学科,从观察地形寻找矿脉为切入点,专门从事地质方面的研究。
几年下来,随着铁路铺设工的展开和大量需求,大明地质学的发展确实很快,涌现出了一批在地质方面很有研究的学子。
所以苏泽英就提出,需要这些专业人士和他们一起去汉中,把汉中的地质情况搞一个摸底,看看这个铁路到底要怎么修。
而且更有意义的是,苏泽英开创性的提出了如果没有合适的通道,就要凿穿山脉,人造道路出来的建议。
这个看法在当时是相当前卫且危险的。
虽然苏泽英说采矿行业就有凿穿山脉获取矿物质的勇气,证明这条路并非不可行,但是大部分人还是对此表示恐惧,担忧山崩地裂造成巨大影响,可苏泽英还是坚持自己的看法,不曾动摇。
他转而开始研究如何确保凿穿的人造山洞不会垮塌,为此亲自前往中都的大学向理科教师们请求指导,准备研究这方面的事情。
《启明150场干将》 一千六百八十 一去不回(大结局)(第1/8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