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 (第1/4页)
大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税费十九亿元。地奥集团连续十一年利润总额居全国同行业前列,连续十二年综合经济效益居四川同行业第一位;“地奥”商标被评为“全国驰名商标”。
李伯刚率领科技人员和职工,在地奥集团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高纯度甾体皂苷和高纯度胸腺肽生产企业,创建了世界领先的国家天然药物工程中心、药物筛选中心、分析测试中心,形成并完善了中药现代化体系。李伯刚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十大发明企业家”“全国十大科技工作者”“中国科学院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科学院‘七五’重大科研任务先进工作者”“四川省有杰出贡献科技工作者”“四川省有重大贡献的科技工作者”等称号和“全国科技实业家创业奖金”“何梁何利基金委员会2006年度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等奖励。
创
业
陈晓东(以下简称陈):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拉开序幕,当时,您还是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一名研究人员。面对这个重大历史时刻,作为中国知识阶层的一员,您有没有重新设想并规划过自己的未来?
李伯刚(以下简称李):对于我们这些经历过“反右”“四清”“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运动的人来说,1978年,我是真切感受到了这个国家已经从“斗争”的困顿中解脱出来了,这将是我个人乃至国家命运的一次重大转折。其实早在1977年,我调入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工作后,为弥补知识的不足,我就开始白天工作,晚上学习。当时,为了不影响爱人和孩子休息,自家两三平方米的简陋厨房就成了我的书房,切菜的案板成了我的书桌。在里面,我不分寒暑坚持了三年,把《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等大学有机合成基础理论的专业知识补了起来,也把“文化大革命”中的损失找了回来,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自己日后的科研工作。回想那段岁月,虽然过得很清苦,内心却是极其充实的,因为认识到自己的所学有了用武之地。
陈:1988年9月5日,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是年,您带着课题组的科研成果“地奥心血康”,借款五十万元毅然开始了艰辛的创业。在这种大时代背景下开始科技创业,您是否觉得十分幸运?
李:这实际上是一种时间和空间上的巧合。当时,国内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普遍缺乏认识。“地奥心血康”这个研究项目,可以说倾尽了我和课题组的全部心血,1982-1987年那五个年头,我几乎是把课题研究当做了我的一切,每天都要工作十多个小时,节假日都很少休过;1985年春节前夕,我和同事还在广东和福建出差,大年三十方才赶回家。当时研究经费紧张,就只能尽力减少经费支出。我们的实验室在一楼,光线很暗,可我们舍不得花钱添置台灯,四个实验室就只配了一盏台灯,大家轮换着用。课题组在1987年荣获中科院“院长奖金”,就这四百元奖金,都是一分未动,全部填进科研中。紧张的科研之余,我还抽空出去给外地乡镇企业搞食品饮料开发,换取的一点咨询服务报酬,都是立即转作科研经费。可就是这个荣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地奥心血康”,当我带着它四处找厂家转让时,几乎所有厂家开出的价格都低于我们实际的科研开发投入,可以说没人认识到科研成果的价值——我是出于转化无门,才被迫选择自己动手创业的。邓小平是一位具有超前意识的伟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在我看来,差不多过了十年,才成了国人的共识。
李伯刚:甘于清寂的科技实业家(2)
陈:地奥初创阶段,有过苦闷和彷徨么,还是始终保持着一种激情燃烧的状态?
李:当时的创业环境和条件是艰苦的,不到五十万的经费投入,就七位科研人员,外加二十多个工人,一个人要顶几个人用,大家都是忘我地投入工作。白天杂务缠身,管理和发展模式没法静下心来思考,我就每天在凌晨1点到3点,用科研的思维来研究现代管理,对比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甚至外资企业发展和管理体系,逐渐为地奥摸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的科学发展道路。因为发展思路明晰、正确,地奥在发展中没有出现过自己不可掌控的问题,所以我不曾有过苦闷和彷徨。
陈:最初创业的时候,有没有憧憬过会有今天的成就?
李:开始创业的时候,思维很单纯,就是为了让今后自己的科研工作能有比较充裕的经费,办厂就是为了服务于自己的科研,让自己的科研具有“造血功能”。至于地奥能够发展
《我的三十年·百姓影像》 第12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