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40部分 (第1/4页)

指点迷津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卷子后面,已经标好了读卷大臣的姓氏。评定高下,有五种记号,第一等是圈;第二等是三角,称为尖;第三等是点;第四等是直线;第五等是叉。不过通常只用圈、尖、点三种记号。

从卯初看起,大概至午初时分,每位读卷大臣都可以将本人分到的三十多本卷子看完。然后轮看他人所分得的卷子;一桌一桌地看,名为“转桌”。七桌转完,大概总在第二天中午,然后共同商定“前十本”。

三鼎甲必出于前十本中,因此,这是极其慎重的一件事。有时各持己见,反复争辩,好久都不能定夺。但这天却很顺利,因为八个圈的只有一本,当然是第一;七个圈的也只有一本,便是第二;六个圈的有三本,依照读卷官的次序,全庆的一本为第三;潘祖荫的一本定为第四;王祖培的一本定为第五。后面的几本,关系较轻,就容易商量了。

接下来是定二甲与三甲的名次。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这一字之差,与能不能点为庶吉士,入翰林院“读书”,有些关系。如果是三甲最后二三十名,可以断定绝无成翰林的希望。因此,倭仁对榜末的名次,格外认真。

※ ※ ※第二天一早,八位读卷官由倭仁领头,奉召到乾清宫东暖阁,进呈殿试前十本卷子,听候御裁。

东暖阁的御位,安置的方向与正殿不同,是坐东朝西。御案前的地位有限,倭仁居前,依次跪下,到得潘祖荫已很局促,便走向御案北面,在倭仁左首并排而跪。等成双行跪好,一起行礼,然后只有倭仁起立,将前十本卷子呈上御案,仍旧跪回原处。

“你们当考官的时候,弥封从第几名拆起?”小皇帝问。

“向例从第六名拆起,第一名至第五名,俗称‘五经魁’,是留在最后拆。”

“‘五经魁’正好对上‘三鼎甲’,咱们照样,也从第四名拆起好了。”小皇帝笑容满面地说。

第四名即是二甲第一名,与“三鼎甲”一样,有个专称,名为“传胪”。拆开弥封来看,是杭州的许有麟;第五名是苏州的吴宝恕;第六名是顺天府大兴县的王鹏寿;第七名是蒙古镶黄旗的锡珍;第八名是吴大澄;第九名宝廷;第十名是安徽桐城的孙慧基。

接下来拆“三鼎甲”的弥封。写作俱佳,独得八圈的第一本,恰是李婆婆母女为之遍叩烟台庙宇,许下宏愿,祈求大魁天下而果然如愿的洪钧。

榜眼黄自元,湖南安化人;探花出在山西绛州府稷山县,名叫王文在。“三鼎甲”及二甲前七名的名次既定,读卷大臣退出乾清宫,就近借南书房缮具名单,用黄匣进呈。小皇帝亲手用朱笔在“洪钧”的名字上标一个“元”字,正式确定了他的“天子门生”的身份。

※ ※ ※中左门外,新进士差不多都到齐了。除了因病不能起床,事先具呈礼部请假的以外,谁也不敢,或者说是不愿放弃这个“听宣”的机会。

事先已有一个不知来源的消息,悄悄的传布:前十本中,有三个苏州人。既然如此,“三鼎甲”中苏州人至少会占一席,应是合理的推测。而这三个苏州人中,大家又都认为两吴必居其一——一吴是风头很健的吴大澄,另一吴是吴宝恕。他的祖父叫吴廷琛,嘉庆七年壬戌的会元,殿试又独占鳌头,几乎先陈继昌而三元及第。如果吴宝恕也点了元,祖孙继武,自是三吴盛事。不然,吴大澄中了探花,乡试、会试、殿试皆是第三,亦足成为科名中难得的佳话。

因此,凡是苏常两府的新进士,此时都围着两吴谈笑,却从未有人推测,洪钧或许亦会在这三个人之中。吴宝恕已近中年,沉着谦虚,吴大澄却俨然有当仁不让,舍我其谁的模样。洪钧冷眼旁观,心里当然不是味道。

因为如此,洪钧不免兴起赌气的念头,故意走向后面,远远地站在中左门的门楼角落中心。心里在想,如果不在前十名之列,不须引见,就大可不必在这里凑热闹,扭头就走,找个地方去野他一场,倒也痛快。

正这样在打算着,只见前面人潮涌动,随即便有侍卫连连挥手,作禁止喧哗的弹压之状。于是人群比较安静了,一个个翘首仰望,显然是到了宣示前十名的时候。

果然,八员读卷官鱼贯出临。领头的倭仁,将手中捧着的一张纸片,高举遮面,也不知他念的是什么名字。只见前面的人纷纷后顾;这就可以猜想得到,状元,乃至榜眼、探花,决不是为人簇拥在前的吴大澄,否则无须向后面来寻觅。

也就不过他这么转一个念头的功夫,

《状元娘子》 第40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