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7部分 (第1/4页)

披荆斩棘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拢�晕�制湮榷ā⒋看獾母窬帧S胍炼�摹捌刺��毕嗫购猓��茄壑械脑聘裕�氏殖鲆桓觥按看庵饕濉钡哪究蚣芙峁固逑担�

…米…花…书…库… http://www。7mihua。com

第23节:

云冈石窟所表现的建筑式样,大部为中国固有的方式,并未受外来多少影响,不但如此,且使外来物同化于中国在结构原则上,云冈石刻中的中国建筑,确是明显表示其应用构架原则的。构架上主要部分,如支座、阑额、斗栱、椽瓦、檐脊等,一一均应用如后代;其形式且均为后代同样部分的初型无疑。所以可以证明,在结构根本原则及形式上,中国建筑二千年来保持其独立性,不曾被外来影响所动摇。所谓受印度希腊影响者,实仅限于装饰雕刻两方面的。17

这里显示出梁及其同仁“反推历史”做法的一些问题。首先,仅仅选择关注云冈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中的“中国木结构”特征,而把诸多外来建筑特征,如印度的窣堵坡和圆拱、希腊的柱头和基座,当作附属、装饰性的细节,本身就有点“循环论证”之嫌—把想要的结论当作原因,来解释结论本身。还有,即使云冈石窟表明,唐宋的“木结构体系”,在北魏已经被广泛运用,它并不能自动证明以下两点。u米u花u书u库u http://www。7mihua。com

第一,石刻中对建筑的艺术性再现,不是建筑表现本身。我们很难从中得出一个明确结论,石刻对斗栱和梁柱的丰富表现中,哪些指代建筑的结构构件,哪些指代纯粹装饰物。换句话说,石刻无法从根本上证明梁及其同仁用“结构理性主义”观念构筑起来的“中国木结构体系”,即美学与结构的高度统一。台湾的汉宝德先生后来就指出:云冈石窟中处处可见的“一斗三升、人字补间”斗栱,其中有一类呈装饰带状,还时常与宗教性装饰纹样纠结在一起,“显然不能表示任何结构的意义”;而另一类,看似成为柱头的有机部分,大致与唐代斗栱相接,但仔细推敲下来,它们也“没有结构的意义,甚至失去了两汉时代斗栱的意义,而为装饰性的,也许是宗教性意义”。18第二,唐宋的“中国木结构体系”,能在北魏石刻中找到其“正宗”起源,并不说明北魏石刻所表现的木结构特征,其本身起源于中国本土,即我们无法直接得出梁的论断“云冈石窟所表现的建筑样式,大部为中国固有的方式”。再比如,汉宝德就对十二窟中一斗三升斗栱的形象采用了马来西亚的狮身像,产生疑问:这是一种中、西合璧的早期例子,还是一斗三升实际上起源于亚述狮身像柱头?19

如果说,不管怎样,云冈石窟中的石刻表现素材足够丰富,每个人都可根据自己的立场,从中打开各种问题,或找到想要的证据,那么当梁及其同仁,要再进一步往更久远的历史反推,史料传递的信息越来越少,越来越片段化时,他们对中国建筑体系的存在和演变的证明就越难,他们主观推想的成分也就越大。这个矛盾集中体现在当梁思成企图回推到中国建筑史的“原点”—上古起源时。

1930年代,傅斯年和李济领导的史语所对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通过大量实物史料,把中国的信史上推到商代,也为进一步探究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有利线索。殷墟发掘出的众多文物中,有宫殿和墓葬遗址,其中就有最古老的中国房屋遗址。1935年梁思成随其弟梁思永一起去安阳参观了考古现场。梁思成看到建筑遗址有些夯土台基,其上规则地放置些未加工的砾石,其较平的一面上覆有青铜圆盘,圆盘上残留有炭化的木材—这似乎意味着它们是木柱的下端,它们曾支撑过上面的建筑。这成为梁追溯中国建筑上古起源的唯一实物史料。他在1946年的《图像中国建筑史》关于中国建筑的“起源”中,非常明确地把它当作“中国木结构体系”的开端。他判断的语气显得有些急切:

第24节:

╬米╬花╬书╬库╬ __

这些柱础的布置方式证明当时就已存在着一种定型,一个伟大的民族及其文明从此注定要在其庇护之下生存,直到今天。20

梁思成接下来对这种“定型”的阐述,读起来更像是对他的“中国建筑体系”的理论宣言,而不是历史考证:

这种结构体系的特征包括:一个高起的台基,作为以木构梁柱为骨架的建筑物的基座,再支撑一个外檐伸出的坡形屋顶。这种骨架式的构造使人们可以完全不受约束地筑墙和开窗。从热带的印支半岛到亚寒带的东北三省,人们只需简

《梁思成与他的时代》 第7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