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 (第1/3页)
披荆斩棘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实际上体现了他们一以贯之的信念:相信历史进步,并感到个人作为建筑学者和建筑师,有责任积极地参与到历史进步的进程中。梁和林一定觉得他们对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和理论阐述可以告一段落,接下来要直面更迫切的问题:劫后余生的中国如何展开现代建筑实践。套用曼纳基的用语,他们的关注点开始从“将历史作为范式”转向“飞向未来”。
自1930年代末期,林徽因受美国社会住宅活动家和学者凯瑟琳鲍厄伍斯特(CatherineBauerWurster)的影响,开始重视现代社会住宅问题。611945年10月(抗战胜利一个月后),林在重病中,翻译整理了一篇四万多字的资料《现代住宅设计的参考》,刊登在《营造学社汇刊》最后一期(第七卷第二期)。林文在开头概述了半世纪前,住宅设计大多是“有产阶级私人的经营”,因而租户和城市的利益难以得到根本保证,但是—
现在的时代不同了,多数国家都对人民个别或集体的,住的问题极端重视,认为它是国家或社会的责任。以最新的理想与技术合作,使住宅设计,不但是美术,且成为特种的社会科学。它是全国经济的一个方面,公共卫生的一个因素,行政上一个理想也是文化上一个表现。故建造能给予每个人民所应得的健康便利的住所,并非容易达到的目的。它牵涉着整一个时代政治理想及经济发展的途径以及国际间之了解与和平。但如同其他我们所企望的目的一样,各国社会上总不免有许多人向着那个目标努力。尤其是现在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国都企望着和平,都认为是眼前必需是个建设的时代,这时代并且必需是个平民世纪,为大多数人造幸福的时期的开始。62
在正文中,林详细分析了英美国家四个现代实验集合住宅开发案例。针对每一个案例,她从项目的历史背景、法律政策、住户构成、民意调查、土地来源、资本运作、租赁经营、住房设计、生产和建造等多方面,介绍案例经验。在各案例介绍后面,她还有“参考提示与评论”一栏,直接探讨该案例与中国状况的相关性,以及可能带来的启发。在探讨居住区配置问题时,她还谈到必须重视城市旧区更新和新城区建设之间的“大规模全盘筹划”。林的文字,让我们意识到1950年梁思成和陈占祥推出的将北京分为新旧两个城区的发展构想,不是偶然的:
在理论上所应有的良好配置,今日大半因交错的既成事实之存在,难于实施,故今后彻底的改善,必需由全市统筹的计划入手。一方面用和缓分期拆移的程序,达到计划上的分配;一方面迅速开辟新工作中心,以产生新的居住区域,逐渐疏散现存市民的密度,亦即消除贫民窟的最基本步骤。
第35节:
w米w花w书w库w ;www。7mihua。com
经济不允许我国蹈他们的覆辙。我们今后救济住宅房荒,绝不宜在市中区,增设不已,以求目前及局部的救济。在救市左近必须开辟新的,疏离的,若干工作的中心,各中心间设置交通干线。63
1945年抗战胜利在望,梁给当时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去信,呼吁清华尽快设立建筑系,为中国战后的城市复兴造就人才。他在开头便提到“居室为人类生活中最基本需要之一”。而推动人类居住演化的是技术的进步和城市形态的演变。尤其值得指出的是,梁使用了现代主义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频繁使用的一个概念:“机械”(今译“机器”)隐喻,将单体建筑设计和总体都市计划连接在一起—房屋是“居住之机械”(柯布西耶),而整个城市是一个workingmechanism,这是沙里宁、莱特和丘吉尔(HenryS。Churchill)在谈论城市时都喜欢用的隐喻:64
数千年来,人类生活程度随文化之进展而逐渐提高,营造技术亦随之演变。最近十年间,欧美生活方式又臻更高度之专门化、组织化、机械化。今后之居室将成为一种居住用之机械,整个城市将成为一个有组织之workingmechanism,此将来营建方面不可避免之趋向也。65
此时的梁心目中建筑课程的设置,相比十七年前他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时照搬宾大布杂体系的做法,已经有了巨大变化:
在课程方面,生以为国内数大学现在所用教学方法(即英美曾沿用数十年之法国EcoledesBeaux…Arts式之教学法)颇嫌陈旧,过于着重派别形式,不近实际。今后课程宜参照德国Prof。WalterGropius所创之Bauhaus方法,
《梁思成与他的时代》 第10部分(第1/3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