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2部分 (第1/4页)

沸点123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三代子弟(4)

袁世凯请求派军前往。李鸿章却笑道:“韩人一听袁大将军到,欢声雷动,谁敢抗拒?不用派兵,只许汝带水师小队数十登岸足矣!”

其爱抚信任之情溢于言表。

1885年10月,袁世凯与总兵王永胜奉命护送大院君李昰应返抵朝鲜,对闵妃集团和李昰应的矛盾进行了排解调处,规劝李熙不要亲近俄国,对父亲大院君李昰应应体尊亲之义、隆孝养之情。不到一个月即顺利完成差使。

这使李鸿章对其更为器重,当即上折奏请派袁世凯接替驻朝商务委员一职,称:袁世凯“胆略兼优,能知大体,前随吴长庆带兵东渡,久驻王京,壬午、甲申两次定乱,情形最为熟悉,朝鲜新旧党人,咸相敬重”,现在朝鲜口岸渐增,贸易日盛,各国公使麇集汉城,尤赖该员从旁赞画。似宜优其事权,作为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略示与闻外交之意。在附件中又指出:朝鲜国王“外虽感德,内则趋向不专,阴有择强自庇之意”,“袁世凯足智多谋,与朝鲜外署廷臣素能联络,遇事冀可挽回匡正”,该员两次带队戡定朝鲜之乱,其功甚伟,拟请以知府分发,俟补缺后,以道员升用,并请赏加三品衔。清廷予以批准。

袁世凯受宠若惊,深知这是“小钦差局面”,而“今日时势,惟出使尚有出头之日”。也正如他所料,出使朝鲜使他从此在政治舞台上成为中外知名的人物。

袁世凯赴朝后大权独揽,做了实际的“监国”,颐指气使,纵横捭阖,致使三韩慑服,日、俄、英、美、法五大列强瞠目结舌。三年任满之际,朝鲜国王李熙致书清廷强烈要求撤换他。李鸿章则斥李熙荒唐,认为袁世凯虽轻躁妄动,但有才有功,任劳任怨;经屡次训饬,意气已平,能慎重自持;且熟悉情况,纤细必报;处理朝鲜问题“非袁不可”,坚决反对撤换。光绪十六年(1890年)考评时,李鸿章给袁世凯写的评语是“血性忠诚,才识英敏,力持大局,独为其难”。奏请免补知府,直升道员,并赏加二品衔。奉旨允准。

袁世凯作为19世纪上层政权中代表地方势力官员的第三代子弟,走的是一条非传统的仕途,又赖李鸿章之力在这样一条仕途上飞黄腾达,顺理成章成为李鸿章军事官僚集团中第三代中的实力派人物。李鸿章死后,他更成为李鸿章的接班人。

修身与治家(1)

志向

袁世凯自浮出宦海,便青云直上,后来继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等八大臣,入值军机大臣,辛亥革命时受任内阁总理大臣,民国初任临时大总统,一度复辟帝制当了洪宪皇帝,在仕途上发展到极致。但袁世凯走的是他的家族以及前辈给予的一条非传统的仕途。这样的仕途或背景,奠定了袁世凯政治生涯的基调,也奠定了袁世凯个人生活的基调。

前文已经谈到,19世纪成为上层政权中汉族地方势力代表的官员有三种典型的出仕途径,一为传统的科举途径,如胡林翼;一为特殊的办团途径,如左宗棠;一为先科举再办团的途径,如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家族中最显赫的叔祖袁甲三、堂叔袁保恒属第三种,他们先中进士,任京官,后回乡办团,再通过办团,进入更高一层官僚机构;袁世凯养父袁保庆、堂叔袁保龄则属第二种,是以举人办理团防,因功得官出仕;袁世凯生父袁保中在家乡办团未出仕,也是生员副贡身份。因此他们虽在特殊时期投笔从戎,凭军事实力成为上层政权中汉族地方势力的代表,但却仍有“文人”的背景,对袁世凯仍想让他走读书做官的传统仕途。袁保庆为袁世凯聘请了三个老师;袁保恒为他聘请了三个老师;袁世凯投到庆营后,盟叔吴长庆特请幕府名流张謇教他读书作文;甚至袁世凯借母病从朝鲜告假回国,袁保龄仍命他读书参加科举考试。但社会背景和家族背景的影响,使袁世凯志不在此。

袁世凯作文多前言不搭后语,却偶露峥嵘。一次,老师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为题,命袁世凯撰写一篇八股文。交卷一看,老师瞠目大惊,咋舌不已。其中有文如下:

东西两洋,欧亚两洲,只手擎之不为重。吾将举天下之土,席卷囊括于座下,而不毛者,犹将深入。

尧舜假仁,汤武假义,此心薄之而不为;吾将强天下之人,拜手嵇首于阙下,有不从者,杀之无赦!

袁世凯作诗不讲究平仄对仗,却常显气概。闻者也无不惊叹。他曾作一首七绝《感事》,又有一首七律《登雨花台怀古》。两诗如下:

感事

眼前龙虎斗不

《原来袁世凯》 第2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