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1/4页)
绝对零度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粟裕担任代司令。
4月以后,陈毅、粟裕开始了有历史记载的交往。4月24日,毛泽东致电新四军分会书记项英,指示新四军“主力开泾县、南陵一带,先派支队去溧水一带侦察”,并特别强调“须派电台及一有军事知识之人随去”。4月中、下旬,陈毅受项英委托,与任先遣支队司令的粟裕一起组建新四军先遣支队。陈毅将身边的副官和测绘参谋派到先遣支队,粟裕为此动情地说:“陈毅同志把强兵能将都调来给我了。”4月28日,新四军军部召开先遣支队到敌后作战略侦察动员大会时,陈毅以新四军军分会副书记的身份到会讲了话。随后,陈毅从岩寺赶到南陵,与驻扎在这里的川军交涉,为先遣支队疏通前进道路后,才和粟裕告别。�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先遣支队司令员时的粟裕。
。。
华东野战军的代表……粟裕(12)
6月11日至16日,粟裕奉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命令执行挺进南京、镇江间破坏铁道任务,并成功地指挥了韦岗战斗。陈毅闻讯后写了一首七绝诗,以示庆贺。先遣支队完成任务后于6月21日奉命撤销,粟裕回到了2支队。
此后一段时间,陈毅与粟裕分别指挥所部,在江南不同的区域开展敌后游击战,打击日寇。建国后的1959年9月,当有人问及江南指挥部成立以前,1、2支队在指挥上是怎样的关系时,粟裕回答说:“绝大部分时间都归军部直接指挥,因为当时是统一之下的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
1939年8月,新四军军部决定1、2支队合并指挥,并于11月7日在江苏溧阳成立江南指挥部,陈毅任指挥,粟裕任副指挥。两人开始了相得益彰的一段共事时期,陈毅将全盘的军事指挥重任交给了粟裕,自己把主要精力用在抓统战工作上。陈毅具有丰富的领导经验,建国后的1962年3月,他在广州召开的全国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上谈到了自己过去的一些领导经验。他说:“什么事情都去领导一番,反而会领导坏了,有些不去领导,反而好一些。要懂得,领导有领导成功的,也有领导失败的。有把握领导成功的就去领导,没有把握就不去领导,就让有经验的去搞,自己‘坐享其成’。”江南、苏北指挥部时期的陈毅、粟裕优势互补,开创了抗战初期新四军敌后抗战的有利局面。
因参谋长罗忠毅未到职,粟裕还兼任江南指挥部参谋长,主管了作战、训练、后勤及地方政权建设等全盘工作。陈毅于1940年农历除夕写了一副对联:“轻裘缓带羊叔子,食少事繁诸葛公”,以古代名臣羊叔子与诸葛亮做比,热情而真诚地称赞粟裕。
国民党制造“皖南事变”并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后,陈毅与刘少奇于1941年1月18日致电中央,建议“在苏北成立新四军军部,并以陈代军长。”1月20日,中共中央接受陈、刘的建议,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军长,张云逸为副军长,刘少奇为政委。原苏北指挥部(江南指挥部改称)所属部队改编为新四军1师,随后又成立苏中军区、苏中军政党委员会和苏中行政公署,粟裕被任命为1师师长兼政委、苏中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以及苏中军政党委员会书记,开始独立担负起一个战略区的领导和指挥重任。�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苏中军区司令员
时的粟裕。
从1939年8月至1941年1月,是陈毅、粟裕两人历史上最为融洽和谐的共事时期,“陈不离粟,粟不离陈”的形容显然是十分恰当的。
此后,陈毅随军部先驻盐阜区,后驻淮南区,粟裕随1师师部驻苏中区。因各根据地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陈粟之间直接联系甚少。1941年8月5日,陈毅与刘少奇报告中央军委:“敌占盐城、控制苏北水网地区后,在苏北建立华中总的战略根据地之任务现已无法达到,将军部6000余人缩编到1000人以下,根据地工作交各师负责。”独立负责苏中根据地的粟裕则在党政军各方面创造出许多骄人的成绩。1942年2月15日,刘少奇在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上作总结报告,给予粟裕很高的评价,指出:“我一师几年来工作是获得了最大的成绩,在抗战中建立了最大的功劳。在我全军中以第一师部队作战最多,战果最大”。后来刘少奇在向毛泽东汇报时还曾说,在新四军发现两个人才,一个是粟裕,仗打得最好;一个是邓子恢,是农村问题专家。由于粟裕的卓越表现,中央军委于1942年3月16日电令新四军6师部队统一由1师指挥。10月26日,中央军委、总政治部进一步电示:“一、六两师领导机关对内合
《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 第5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