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 (第1/4页)
古诗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В�旯壑�蔚镊攘�驮谟诖恕K�运盗柩谈蠖��某贾卸哉旯壑�喂毕鬃畲蟮木褪俏横纭�
但是魏徵这个人也不是没有缺点的,比如他的政治主张一切都是从正统的儒家角度出发的,虽然很中肯,但是有时却显得迂腐不合时宜,比如贞观十五年,草原游牧民族薛延陀曾经进犯内地,攻打依附于唐朝的突厥部落,被李世勣击败,唐太宗想继续发兵解决薛延陀,当时遭到了魏徵的反对,理由可想而知,一定是反对穷兵黩武,所以唐太宗就罢手了。后来薛延陀元气恢复,又再次进犯内地,当时魏徵已经去世,李世勣说假如当时不听魏徵的就好了,不听他的也就没有今天这麻烦。太宗回答:“然。此诚徵之失;朕寻悔之而不欲言,恐塞良谋故也。”(《资治通鉴》卷一九七)他也认为这是魏徵的过错。我当时就后悔了,可是为啥当时不继续发兵呢?我那是不愿为此堵塞言路。
这种政见方面的过失还倒罢了,哪个政治家都有失误的时候,不过有几件事反映出魏徵的缺点,也让太宗心生不快,并最终导致太宗对他的态度发生了扭转。什么缺点呢?还是刚才提到的,魏徵太过看重名声,有这么两件事。
第33页 :
一、联姻山东旧贵族。
当时中国有这样一批人,他们出身旧贵族家庭,仰仗着家族名声心高气傲,虽然自身没什么官职也没什么本事,但是不影响人家的矜持。这些人就是所谓山东士族。这个山东指的是崤山以东,换句话说包括中原、华北等地。大家都知道魏晋南北朝是个门阀时代,贵族很强大,这些人就是他们的后人,在唐代这些人名望很高,虽然没什么杰出人物,但是大家都认人家,谁让人家是贵族呢,门风礼法都很讲究,大家都觉得和他们攀上关系很荣耀,有面子。太宗就很瞧不惯这个现象,他说我就纳闷了,天下人究竟看重什么?是看重我李唐的官位,还是看重这些所谓贵族的名声啊,他们要什么没什么,就靠着一把“冢中枯骨”耀武扬威,意思是他们也就靠家族那点旧名声罢了。可是你架不住大家趋之若鹜,很多大臣都想和山东贵族家联姻,房玄龄、李世勣都这么干,而且魏徵也这么干,所以可以想见太宗是不会高兴的。这反映出魏徵的虚荣心。
二、史馆炫书。
魏徵很看重自己的名誉,他就是想青史留名,按理说他的功绩才干已经足以让他留名了,但是他还是干了多此一举的事,当时他私下把自己写的一些谏言给史官看,那意思就是想收录到国史中嘛,太宗知道了之后非常不高兴。“徵又自录前后谏诤言辞往复,以示史官起居郎褚遂良,太宗知之,愈不悦。”(《旧唐书魏徵传》)为何不高兴呢?因为这有点借着皇帝给自己博取名誉的嫌疑。
不过这两件事还没有影响到唐太宗对魏徵的基本态度。贞观十六年开始魏徵病重,唐太宗不断派遣医生看望他,魏徵一生勤俭,住宅很简陋,太宗屡次提出官府为他家修房子,魏徵都不答应,此番病重,太宗决心要让他能亲眼看着自家装饰一新,“洎征寝疾,太宗将营小殿,遂辍其材为造正堂,五日而就”(《封氏闻见记》卷五)。把宫中正准备盖的一间小殿工程停了,把建材移到魏家,用了五天把魏家修葺一新。贞观十七年魏徵去世,太宗十分悲痛,说出了那句著名的话:“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旧唐书魏徵传》)魏徵就是我的一面镜子,现在这个镜子永远失去了!魏徵陪葬昭陵,碑文由太宗亲自撰写。就在魏徵去世几个月以后,唐太宗下令建立凌烟阁表彰功臣制度,可以说魏徵之死是促成凌烟阁制度的因素之一。
但也就在此后不多久,太宗对魏徵的态度发生了巨变。怎么回事呢?此时发生了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争位之乱,最后这两人双双被废黜。而魏徵生前曾是太子的老师,太子身边两个人,一个杜正伦,一个侯君集,两个人都因为此事而获罪,而这两人都是魏徵生前极力推荐的,尤其是侯君集,魏徵极力推荐他当宰相,而侯君集罪过也最大,他甚至暗示李承乾可以借助自己在军中的威望搞政变,所以唐太宗把他杀了,这件事出来,唐太宗就怀疑魏徵是不是和他们是同党啊?当时太宗正准备将公主嫁给魏徵儿子,至此下令停婚,并且下令将魏徵墓前自己所撰写的墓碑扑倒。(《资治通鉴》卷一九七)
此事令人扼腕叹息。很多人觉得太宗过分了。毕竟是捕风捉影啊。又过了两年,太宗伐辽东遭遇了失败,劳民伤财一无所得,太宗很后悔,他说:“魏徵若在,不使我有
《大唐英雄传》 第10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