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1/4页)
阎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
他去看望鲁迅,一是请鲁迅为他的新作《浮世画》写点评论,二是请鲁迅为他题几个字,三是让自己的儿子见识见识中国当代的大作家——虽然儿子才一岁。
姚蓬子的三个目的,达到了两个:
最容易达到的,当然是让儿子见到鲁迅。后来,当儿子在中国文坛上崭露头角时,他就不无自豪地说:“我一岁的时候就见过鲁迅!”
最难达到的是,当然是请鲁迅为《浮世画》写评论。鲁迅收下了姚蓬子送的新作,说道:“我先看看。”自然,此后鲁迅没有为《浮世画》写过任何评论,表明他以为不值一评。
既不算容易,也不算太难的,是请鲁迅题字。
鲁迅沉思了一会儿,说道:“给你题一首诗吧!”
姚蓬子喜出望外,瞪大了眼睛,看着鲁迅提起了毛笔。
顷刻之间,鲁迅走笔如飞,写下了一首风趣的小诗:
赠蓬子
蓦地飞仙降碧空,
云车双辆挈灵童。
可怜蓬子非天子,
逃来逃去吸北风。
当晚,鲁迅在日记中记述道:“又为蓬子书一幅云:‘蓦地飞仙降碧空……’。”
关于这道《赠蓬子》的释义,颇多争议。诗是最为简练的艺术。惟其简练,往往多义。《赠蓬子》的解释,大抵可以分为两种——
其一,按照《赠蓬子》一诗直释,“飞仙”指蓬子(因为蓬子乃“蓬瀛之子”),“灵童”指姚文元。意思是说,蓬子仿佛从天而降,坐着两辆驾云的车子,带着儿子来临,可怜你蓬子并非天子,只不过是逃来逃去喝西北风罢了。
其二,周振甫著《鲁迅诗歌注》,一九八○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在注释中认为:
“诗中所说的是‘—·二八’上海战争时,穆木天的妻子携带儿子乘人力车到姚蓬子家找寻丈夫的事情。天子:穆天子,《穆天子传》讲周穆王西游见西王母的故事。这里指穆木天,言穆木天的妻子找不到丈夫,只好逃去逃来喝西北风了。……
“因为穆木天的妻子到姚蓬子家去找丈夫,所以说:‘可怜蓬子非天子’,即可怜姚蓬子不是穆天子。用‘天子’来代‘穆木天’,因为‘穆木天’跟‘穆天子’中有两个字相同。又据《唐六典》,称宫廷内阁中的秘书阁叫‘木天’,即指天子的秘书阁,所以用‘穆天子’来‘穆木天’,否则这句话就不好理解了。又这首诗写的是一·二八事变时的事,当时住在战区的人都在逃难,穆木天的妻子也在逃难,所以说‘逃来逃去’。穆木天的妻子在逃难时找不到丈夫,生活没有着落,姚蓬子不能照顾她,所以只好喝西北风了。这首诗不是写三月三十一日的事,是追溯一·二八事变时的事。到三月三十一日,战事早已平息,鲁迅也从一·二八时逃难出来于三月十九日搬回家去,已经没有‘逃来逃去’的事,对姚蓬子来说,也没有‘吸北风’的事。再说《穆天子传》记穆天子去见仙人西王母,所以联系到‘飞仙’,‘灵童’就是仙童,正从‘飞仙’来的。倘若就姚蓬子讲,那就不能称‘飞仙’,也无所谓‘灵童’了。又一·二八正在冬天吹北风的时候,故说‘吸北风’也符合时令,到三月三十一日,已是吹东风的春天,和‘吸北风’也不合了。”
这里提到的穆木天(一九○○——一九七一),也是“左联”成员,诗人、翻译家。周振甫的依据是:“这首诗的本意,是许广平在抗战时期对人讲的,她是当时的见证人,所以她的解释是有权威性的,正确的。”
当然,持第一种释义的,其实也未尝不可。因为当时姚蓬子还是“左联”执委、共产党员,而姚文元不过乳臭未干的稚童,鲁迅戏称之为“灵童”,也不是什么大了不起的事。至于三十几年之后姚文元成为“中央首长”,借此自吹,那与鲁迅何干?
一九八八年二月二十九日,笔者在北京拜访楼适夷先生时,他谈及对于这首诗的解释——
一九三二年四月间,在上海无处安身的他,来到极司非而路(今万航渡路),借住在姚蓬子家。
楼适夷步入姚家,见到墙上挂着鲁迅题诗,还没有来得及裱呢。
楼适夷看罢诗,问及鲁迅的诗的意思,姚莲子仰天大笑起来,说起了故事:
“‘一·二八’的时候,穆木天的妻子找不到丈夫(听说,穆当时另有所爱,谈恋爱去了)。穆的妻子带着孩子,坐着两辆黄包车,来到极司非两路我的家里。我帮她找穆木天,找来找去找不着……三月里,我去看望
《姚文元传》 第7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