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31部分 (第1/4页)

阎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过去了,过去了,在姚蓬子的笑声中这一切不快都过去了

毛泽东严厉批评了张姚

令人不解的事发生了:“上海人民公社”成立之后,尽管《文汇报》套红刊登整版消息,而《人民日报》不吭一声!

春节刚刚过去,毛泽东电召张春桥、姚文元速去北京。

农历正月初四——二月十二日,张春桥和姚文元飞抵北京,立即奔赴中南海。

张春桥的衣袋里,放着关于“一月革命”和“上海人民公社”的汇报提纲。他和姚文元的脸上,都荡漾着春风——他们在上海打了一个漂亮的胜仗,毛泽东一定会翘起大拇指。

当他们向毛泽东问候新春好的时候,毛泽东眉间的竖纹没有展开,这意味着不是个好兆头。

张春桥和姚文元刚刚坐定,张春桥还没来得及掏出汇报提纲,毛泽东就发话了:“上海的情况,我都知道了。你们成立上海人民公社,为什么不跟我打一声招呼?”

并不是因为屋里的暖气开得太大,并不是因为张春桥和姚文元的军装里面还穿着厚厚的毛线衣——他们出的不是热汗,而是冷汗。

以下是当时秘书记录下来的毛泽东的原话,句句都是“最高指示”:

“你们成立‘上海人民公社’,一系列的问题你们考虑过没有?

“现在出了个问题,各省、市都想叫人民公社,与上海一样。有的地方已经这么叫了。如果各省、市都叫人民公社,国务院叫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叫什么?

“这样下去,就发生了改变政体、国家体制问题,国号问题。是否要改为中华人民公社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席是否改变成中华人民公社的主任或叫社长?这就发生外国承认不承认的问题。因为改变国号,外国的大使都作废了,要重新换大使,重新承认……”

经毛泽东连珠炮似的提出一系列问题,张春桥和姚文元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张春桥在解决“安亭事件”的时候,来了个先斩后奏,擅自做主在工人造反派提出的五项条件上签字。

后来,他得到了毛泽东的认可。毛泽东说:“可以先斩后奏,总是先有事实,后有概念。”

这么一来,壮了张春桥的胆,这一回又来了个“先斩后奏”。一月初,上海《文汇报》、《解放日报》相继被造反派夺权。八日,毛泽东肯定《文汇报》、《解放日报》的夺权说:“这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这是一场大革命。”“上海革命力量起来,全国就有希望。它不能不影响整个华东,影响全国各省市。”于是,张春桥和姚文元跟上海各造反派组织密商夺取上海市委、市人委大权。

就在这时,康生抢先一步。一月十九日,这个山东老乡在人民大会党召见了自己的儿子,要他转告山东的王效禹:“不但要考虑青岛夺权问题,还要考虑山东省的夺权问题。”

一月二十二日,“青岛市革命造反委员会”在康生的“直接关怀”下宣告成立。

一月二十五日,“贵州省无产阶级革命造反总指挥部”宣告诞生,《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西南的春雷》予以支持。

一月三十一日,“黑龙江省红色造反者夺权委员会”通电全国,宣告建立。《人民日报》为之庆贺,发表社论《东北的新曙光》。

不能再落后了,张春桥和姚文元急于在上海也“宣告”一下。可是,向来喜欢“震撼”全国的张春桥和姚文元,不甘于跟着别人叫“革命造反委员会”、“红色革命造反者夺权委员会”之类。上海有人提议叫“政治联络总站”,他们也以为缺乏新意。

有了!到底是秀才,姚文元从毛泽东的一句话中,得到了灵感:一九六六年,毛泽东曾称赞北京大学的“第一张马列主义的大字报”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北京公社宣言”。不言而喻,毛泽东很喜欢“公社”这字眼。一九五八年,当“人民公社”出现在“东方的地平线”上,第一个发出“人民公社好”欢呼声的便是毛泽东……

“就叫‘上海人民公社’!”张春桥立即赞同姚文元的意见。

他们觉得,“上海人民公社”这名字非同凡响,有着“首创”意义,富有“革命”色彩:既象征着接过了巴黎公社的神圣大旗,又符合毛泽东的“北京公社宣言”的含义,真是天底下再也找不出比这更合适的名字了!

不料,毛泽东给张春桥、姚文元两颗发热的脑袋泼了一盆冷水。

毛泽东神情严肃,继续说道:

“如果都叫公社,那么党怎么办?党放在

《姚文元传》 第31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