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5部分 (第1/4页)

孤独半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既返模�鞴��嫉钠��泊筇灞3制胶狻@�纾�毡镜尼绕鹪谥泄�且桓雒舾械幕疤猓��ㄌ馄�源说拇�砣捶浅9�剩�亢撩挥猩慷�杂谌毡厩致缘拿褡逯饕宓囊馑迹��乙辉俣缘诙�问澜绱笳胶笕毡驹诰�蒙系尼绕鸫蠹釉扪铩P枰�康鞯氖牵�ㄌ馄�械挠行┕鄣闶怯械枷蛐缘摹@�纾�谟泄孛拦�牟糠种校�て�垭沟亟彩鑫靼露唷ぢ匏垢:透@伎肆帧ぢ匏垢9芾砗脱狈�时局饕宓淖龇ǎ�酝瓜怨�以谧时局饕逯械淖饔谩6�遥�ㄌ馄�悦烙⒌拇�檎��贫缺U献杂伞⑻峁┖戏ㄐ院臀�ふ�挝榷ǖ哪芰υ薏痪�凇�

专题片包含的基本信息是:一个国家的崛起之路在于经济上的实力,而军国主义、帝国和侵略扩张是自取灭亡。专题片反复重申了这一观点。最后一集是所谓的经验教训,直言不讳地列举了大国崛起的几个关键因素:民族凝聚力、经济和科技成功、政治稳定、军事实力、文化创造性和魅力。最后一条被解释为“一个民族观念的吸引力”,这与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概念是一致的,而约瑟夫·奈正是制片人采访的学者之一。专题片在结尾处断言,在当今的新世界上,一个国家只有拥有不断创新所需的知识和技术实力,才能保持竞争力优势。简言之,通向权力之路的是市场,而非帝国。

儒家思想与基督教文明(1)

中国有关世界的思维方式是与众不同的吗?或者更确切地说,有没有一种独特的中国式思维方式?从很多角度看,答案是否定的。专题片从大国崛起的历史中得出的经验教训与西方人的观点如出一辙。事实上,片中采访的许多人都是西方学者。专题片反映的观点与近年来指引德国和日本行动的思想也是一致的。中国与世界交往时采取一种务实的态度,这体现了它所处的环境、本国的利益和“发展中国家”的自我认知。尽管对世界的影响已经非常巨大,但中国坦言它仍然是一个有着大量绝对贫困人口的国家。正因如此,中国的外部关切大都集中在发展问题上。

然而,中国对世界的思维方式中包含着更广意义上的文化因素。人们很容易夸大文化的作用,用它来粉饰受利益驱使的政策。然而,中国人与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的世界观确实有一些重大区别,对这些区别进行深入考察是非常有意义的。这些区别源于各自对“上帝”的认识。佩尤研究中心2007年的调查报告显示,当被问及人是否必须认为上帝是道德的化身时,回答“是”的美国人稳居多数(57%)。但在日本和中国,绝大多数人都做了否定回答,中国的这一数字更是高达72%!这一调查结果是非常反常的,它严重地偏离了西方人的常识,就连在亚洲地区也不例外。但这并不表明两个国家是不道德的(事实上,有确切证据表明情况恰恰相反),而在于这两个国家的人都不信仰上帝。

这一情况可能会令西方人感到震惊,但对于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学者来说,它只不过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而已。东亚人不相信世上有一个造物主的说法,更不相信是他确立了一套人们必须遵守的抽象道德法则。这种说法是亚伯拉罕式或闪米特人的上帝观,犹太教、基督教和*教也都以这种观点为基础,但对中国文明来说这却是荒诞而离谱的。人们有时把中国的宗教称为“儒教”。然而,著名儒学专家李约瑟指出,如果把宗教“界定为关于‘超凡的造物主—神灵’的神学”,那么儒家学说根本就不是宗教。孔子是一位教师,而不是任何意义上的先知或圣人。孔子的著述,或者说留传下来的著作片段,很明显都不带有宗教色彩。孔子直言不讳地警告人们不要相信神灵,并确立了一些学习知识、修身养性、保持社会稳定和造就井然有序文明的规则。孔子的著述与西方启蒙思想家作品的共同点,远远多于同宗教典籍的相似之处。

事实上,启蒙运动时期,孔子在西方非常火暴。李约瑟写道,法国大革命的所有先驱,如伏尔泰、卢梭、达朗伯尔和狄德罗等,都如饥似渴地研读孔子的经典著作。在1600~1649年间,欧洲每10年就要出现30~50部题名包含中国的著作,1700~1709年间则共出版了599部有关中国的著作。中国热的出现恰逢30年战争(1618~1648)刚刚结束之际,在这场战争中,正是宗教造成了惨无人道的流血和伤亡。因此,在这之后一段时间内欧洲的许多自由主义者都把儒家学说奉为经典,并把它视为与“神圣法”相对立的“自然法”的基础。伏尔泰在他的《哲学辞典》(Philosophical Dictionary)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孔子的著述中)没有迷信,没有荒诞的传说

《后美国世界》 第5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