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2部分 (第1/4页)

津鸿一瞥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劳��腥希�褂迷�拥��岬贾率�偻蛑泄�矫裆送觥"�

3月25日,海军上将罗伯特?卡尼使美国政府陷入了另外一个困境。当时,他再次公开宣称,美国总统正计划在4月中旬对华发动全面战争,“摧毁红色中国的军事威胁”。这项计划包括使用大量核武器攻击中国。几天后,美国空军18架战斗机飞临中国领土上空。中国谴责这种行为是“军事挑衅”。①

尽管对华炫耀军事实力并公开发出核威胁,但艾森豪威尔和杜勒斯在私下仍然考虑和平解决这次危机的可能性,乃至联合国介入的可能性。最终,美国计划放弃这些沿海岛屿,同时开始沿台湾海峡对中国海岸线进行军事封锁。这样做的目的是阻止中国大陆转移攻击台湾的军事设施。同时,为了表明自己的决心,美国开始把在台湾部署核武器的计划提上议事日程。这一政策保证了由台湾海峡划分的*的存在,因此它被中国称为“*”政策。①

4月20日,美国主管远东事务的助理国务卿瓦尔特?罗伯逊和海军上将雷德福抵达台湾,给蒋介石带来了“杜勒斯—艾森豪威尔计划”。然而,在正式举行会议之前,就海上交通运输控制和中国海岸线下的矿藏问题,两人与美国驻台“大使”卡尔?兰金详细地交流了“杜勒斯—艾森豪威尔计划”。让兰金感到的惊恐的是,这项计划意味着美国将与中国展开一场代价高昂的长期战争。幸运的是,由于蒋介石没有接受任何要求他放弃这些岛屿的计划,所以一场全面战争得以避免。①

4月23日,中国总理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宣布,中国政府无意与美国开战。至此,第一次台海危机最终出人意料地结束了。周总理说:“中国人民对美国人民是友好的,并且愿意与美国进行谈判,以缓和台湾海峡的紧张气氛。”4月26日,杜勒斯作出回应,表示他愿意就停火问题与北京进行会谈。①

在第一次台海危机期间,苏联对中国采取了充其量是模糊的支持。显而易见,特别是当艾森豪威尔毫不犹豫地用核武器援助蒋介石的时候,苏联不想为了台湾与美国开战。中国也从这次危机中得到了宝贵的教训:中国领导人得出结论,即他们必须自己研制出核武器,才能避免美国的欺辱和核战争威胁。1955年1月,毛泽东及其他领导人决定启动中国自己的核武器发展计划。这是一个典型的“反冲”(blowback)例子:美国不断用核战争对中国进行威胁,促使中国发展了自身的核能力。事后证明,这是美国在战略和财政上的极大失策。

中东危机(1)

1956年7月26日,埃及领导人纳赛尔上校在亚历山大广场发表了一次激情洋溢的反殖*义演讲。在这次演讲结束的时候,他的军队迅速地控制了苏伊士运河,并且没收了英国和法国的控制权。

在随后的几个月里,英国和法国采取了紧张的外交行动。到9月中旬,在各自政府的指示下,西方国家在苏伊士运河的领航员撤离了他们的办公室。苏伊士运河被认为有关闭的危险,因为船只通过运河需要高超的领航技术。然而,令英法政府大感失望的是,埃及的领航员最终证明更能够胜任领航和维持运河运转的工作。①

10月24日,即在外交谈判陷入僵局几个月之后,英国、法国和以色列的高级外交官员和军事官员在巴黎边上的塞夫勒市举行会议,并且制定了一份计划来应对埃及的挑战。以色列将对埃及发动一场突袭,并且入侵苏伊士运河。因而,英法政府将就苏伊士运河所有权的安全和保护发出一份最后通牒。如果战争仍未结束,那么为了使苏伊士运河问题的解决有利于自己乃至推翻纳赛尔,英法军队将会入侵苏伊士运河。②

10月29日,即在塞夫勒会议五天后,以色列对埃及发动了突然袭击。在发出最后通牒一天后,英国轰炸了埃及的机场,发动了一场新的中东战争。在对袭击进行反击时,纳赛尔封锁了苏伊士运河,因而实际上切断了欧洲尤其是英国的石油供应。更令人惊讶的是,美国拒绝提供紧急石油供应。这是对英法两国无视美国采取单边行动的惩罚。与此同时,美国宣布它并不赞同对埃及的军事行动。

11月6日,在与阿德莱?史蒂文森之间的总统竞选中,艾森豪威尔以压倒性的优势赢得了胜利。当天,英法宣布停火,但是美国坚持,所有外国军队必须全部撤出苏伊士运河,否则其国家就会面临美国的制裁。艾森豪威尔的首要目标是促进美国在中东的地缘政治利益,希望对*人民作出友好的姿态,从而使美国取代英国对该地区的主导地位。①

英国的金融陷

《美国批判》 第2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