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1/4页)
瞎说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是值得考虑的一个方面。在这个门阀制度森严的时代,人们的文学眼光,总不免要带些势利的成分。即如锺嵘,他能深知渊明诗风之美,正合他所主张的“直寻”之旨,然仅列之中品。对陆机的诗,亦指出不及公干、仲宣,“有伤直致之奇”,显然不符合他的“直寻”主张,竟列于上品。这种抑扬之间,恐不免有所牵于世俗之见。鲍照之所以遭遇如此,如其所自谓的“孤门贱生”当亦其一因。刘勰之所以无视于鲍照,更主要的有他文学思想的局限一面。锺嵘曾论鲍照“不避危仄,颇伤清雅之调,故言险俗者多以附照”。而萧子显在《南齐书·文学传论》中说:“发唱惊挺,操调险急,雕藻淫艳,倾炫心魂,亦犹五色之有红紫,八音之有郑卫,斯鲍照之遗烈也。”更具体地阐发了“危仄”的状况,大有“天下之恶皆归焉”之势,这一切正是刘勰所认为的“好异之尤”,大乖雅正的。萧子显的这一看法,正可代表包括刘勰在内的正统保守观点。对鲍照的这种看法,当从其《行路难》诸作而生。这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俱能令人耳目一新,标志出诗歌发展新的里程,可在刘勰看来,应是“讹而新”了。实则鲍照在其中宣泄的孤贫之愤,也是远符“劳者歌其事”的义旨的,倘因而如此遭受摈斥,恐亦过分严守“诗、持”的义训了。鲍照之不见于《文心雕龙》,以上两点,纯属推测,然揆之事理,亦唯如此可言。
以上所言,皆显而易见,人所共知,而亦个人宿昔所感,有会于心,藉此表达出来,也说不上什么“一得之见”了。
1987年4月13日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一章 时代骄子(1)
一
在严格的意义上,作为独立学科的中国美学开始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这一历史转折时期。一大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对西方美学的引进,改变了中国美学的固有模式,使它不再停留在经验总结和直观描述的阶段而上升为理论思维。在这个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以鲁迅(1881—1936)为代表的一大群有志之士的筚路蓝缕,使作为独立学科的中国现代美学几乎一开始就在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的指导下,踏上了通往真理的坦途。正是在上述意义上,我们说,只是有了这一次转折,中国才有了独立的美学;或者换言之,只是在这次伟大的转折后,作为独立学科的美学才在中国真正开始自己的历程。
但是,审美意识的发生显然大大早于审美理论和美学学科的创立。当人类作为我们这个星球上唯一能够思想的生命,开始思考自己的思想和思想面对的现实界的时候,关于美和审美意识的探索也就开始了。所以美学思想的萌芽,可以上溯到美学(Aesthetica)创立以前的两千年。如果把鸦片战争以前的漫长岁月界定为中国美学史的史前期,那么,其间又有一次大的转折,即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以前的先秦两汉,是中国史前期美学的萌发阶段。我们民族的审美意识,便正是在这个时期奠基。然而,《周易》作为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众水之源,《礼记·乐记》作为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开山之祖,都既不是美学著作,又不是文艺理论,而是哲学和伦理学著作。同样的,对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孔子(前551—前479)和庄子(约前369—前286),也首先是哲学家和伦理学家。《周易》和庄子的美学思想蕴含在对宇宙、人生等重大问题的哲学思考和理论把握之中;孔子和《乐记》则把艺术也当作一种广义的政治,更多地注重艺术的功利作用和实用价值,注重艺术与政教伦理的关系而不是其自身的规律。至于《毛诗序》,虽然是专门的文艺理论,但也主要是从政教伦理的角度来谈诗。所以,混同于哲学伦理思想,是这个时期美学思想的主要特征。反之,魏晋南北朝以后的唐宋元明清,则是中国史前期美学的成熟阶段。大量的诗话、词话、画论、书论、小说评点和戏曲理论等等,注重的是审美经验、审美感受、审美趣味和艺术技巧,不但较之前期远为成熟、纯粹、丰富、精细,而且已形成中国美学的特色,具备了中国美学著作的特殊形式。这一时期的审美理论,主要是直观的、感受的、经验形态的审美心理学。不再是寻根问底,也没有高谈阔论,而是仔细地品尝,反复地斟酌,认真地推敲,精辟地评点,感受到入微之处,甚至一切文字和概念都失去了精确表达的功能,而只能诉诸介乎形象和概念之间的暗示,让读者去“一味妙悟”。①很显然,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史的前期和后期,思想方法大相径庭,理论形态风格迥异。那么,作为从
《美学追求:易中天文集 第二卷·美学论著集》 第2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