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1/4页)
瞎说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飧龈�莺驮�蛴Ω檬呛艽蟮摹R蛭�疤濉贝蟆坝谩辈糯螅�暗馈备摺暗隆辈鸥撸�热晃闹�麓蟮搅恕坝胩斓夭⑸�保�敲此�母�菀簿筒换嵩凇熬���笠怠钡纳缁峁���冢��荒茉谝跹籼��焕嗟氖澜绫咎逯�小�
这个根据就是“道”。不但那天地之文毫无例外地是“道之文”,便连后来的“人文”也如此:“辞所以鼓天下之动者,乃道之文也”(《原道》)。所以鲁迅指出,刘勰的观点,是认为“三才所显,并由道妙”①。总之,道是原因,道是根据,道是本体,文的普遍性无非体现着道的普遍性,文的必然性最终取决于道的必然性,当然文的美归根结底也就只是道的美。那么,道是什么?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二章 自然之道(3)
二
“道”是中国古代理论著作中使用颇多的一个范畴。道,路也,人行所必须遵循者。道规范行,行遵循道,所以道的意义是“决定”。引而申之,可以用来表示事物运动变化所必然遵循的规律,如《左传·昭公十八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这一意义向思辨哲学方向衍变,推指宇宙间万物的本原、本体,如《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向伦理哲学方向衍变,则指一定的人生态度、政治主张或思想体系,如《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与谋”。这些意义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因为本体决定着现象,规律决定着运动,人生态度和政治主张决定着行为,在上述意义的引申和衍变中,“道”这个概念中所含的“决定”性质并无变化,但它已不是物质形态的道路,而转化为超越物质(形器)之上的东西了,即《易·系辞上》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在上,是本体、原因、根据、规律;“器”在下,是现象、作用、特性、功能,形上之道决定着、规范着形下之器,因此,源文之道,也就是要寻找文之为文的本质规定和终极原因。
然而这个作为“文”之存在根据和终极原因的“道”究竟是什么,在刘勰这里却十分含糊。是“有”还是“无”?是物质还是精神?是自然元气还是虚无理念?是客观规律还是主观意志?……都不清楚。刘勰自己既未明说,后人注释也众说纷纭,所以鲁迅指出:“其说汗漫,不可审理。”我们只知道它是幽微的(“道心唯微”)、神秘的(号为“神理”)、不可捉摸的(“天道难闻”)、难以再现的(“神道难摹”),但又确实存在。正是在它的主宰下,天地、人类、万物,都按照一定的层次和规律,有秩序地展开为一个充满了文采的美的世界。在这个美的世界里,日月争辉,群芳斗艳,林泉结韵,虎豹凝姿,而人类灿烂的文明,更是独秀于其中,成为道这个本体最光辉的显现。
“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唯先。庖牺画其始,仲尼翼其终;而《乾》、《坤》两位,独制《文言》,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在这里,刘勰表现出这样一个思想,即“人文”是观照、认识“道”的结果。按照《原道》篇的逻辑,道似乎并不满足于仅仅通过天地之文或万物之文显示出自己的光华,它还要创造一个能够观照自己表现自己的“有心之器”——“人”。人“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他“肖貌天地,禀性五才,拟耳目于日月,方声气乎风雷,其超出万物,亦已灵矣”(《序志》)。唯其如此,才能体察道心,代天立言。然而“道”幽微神秘一如前述,人何以能够合于道心呢?刘勰认为,这就得靠“神启”:“若乃河图孕乎八卦,洛书韫乎九畴,玉版金镂之实,丹文绿牒之华,谁其尸之?亦神理而已。”(《原道》)“道”用这种神秘的方式启迪、暗示着圣人,圣人之心也就自然契合于天地之心。圣人既得天独厚,更兼以神启,于是能画八卦,立文字,设制度,创经典,“取象乎河洛,问数乎蓍龟,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这样才“经纬区宇,弥纶彝宪,发辉事业,彪炳辞义”。总之,圣人的著作,“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而“道心”“神理”也正是通过圣人的著作,才能教化黎庶,鼓动天下。这就叫“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也就是说,正是通过“圣”这个中介,“道”才在“人文”中显示了自己。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二章 自然之道(4)
于是“道”便平行地显示为两种“文”:一种是包括天象、地貌和万物的形态声色在内的自然现象,它可以广义地称为“天文”;另一种是包括语言文字、典章制度、风度神采、学术著
《美学追求:易中天文集 第二卷·美学论著集》 第5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