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184部分 (第1/4页)

散发弄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一甲负责一年,十甲就是十年一轮,这叫做“排年”。如此一来,每年有九成百姓不必受惊扰,保证了农民正常的生产与生活。当然,鳏寡孤独,属于特殊困难家庭,负担不了徭役的,可免除徭役,但是必须记录,叫做“畸零”。

十年才轮到一回,有九年没轮到你,眼看第十年要轮到了,你拍拍屁股收拾东西,喊一声:“乡亲们,拜拜啦,我搬家到外地去了!”估计不用等地方官出面收拾你,街坊邻居的唾沫星子也能把你淹死了。

除此之外,户口还分为三等,民籍,军籍,匠籍;还有一类,没好意思写进来,就是乐户。民籍、军籍、匠籍,地位是平等的,但是不允许你来回变,因为民籍、军籍、匠籍分别由不同的政府部门管理。

其中,民籍户口属于户部、布政司、府、县这条线管理;军籍户口属于兵部管理,然后是都司、卫所这条线,到户部肯定查不着军籍户口;而匠籍属于技术工人,那是属于工部直接管理的。

而这个世界什么都可能缺,就是不缺牢骚。军籍的这样说:奶奶的,老子这可是高风险职业呀,一上战场那就是死人啊,老子死了还不算,儿子还得上,前扑后继,没个头啊。看人家农民,虽然干活累点,却是安全无比,羡慕中!

民籍的这样说:我们多累呀,一天到晚,风吹日晒雨淋,脸朝土背朝天,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不易啊,那像人家军户和匠户,平时悠哉悠哉,政府就给发粮食发工资,旱涝保收,羡慕中!

匠籍的也在羡慕别人:一年从春到冬,没个休息的时候,累死我了,看看人家民户多好,一到秋收以后,就放了大假,玩个小半年。即便农闲要出徭役,十年才轮到一回,羡慕中!

互相羡慕,各种牢骚,没办法,人总是喜欢拿自己不好的,去跟人家好的比。当然了,这也怪朱元璋太过理想化,把治国这件最难的事想得太简单了。用这种生硬的户籍政策,却引起流民四起,这也算是物极必反吧。

而作为明朝最理想化的样板村,孝义厢除了以呆板闻名于世之外,还有一个天下闻名的书院,位于东明山麓的东明精舍。

所谓的精舍,其实是儒士讲学之所,跟书院一样。而东明精舍之所以出名,是因为这里出了两位“帝师”。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宋濂。

作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早年生活在浦江,并于离孝义厢不远的青萝山筑室读书,后来在供郑氏子孙就读的东明精舍讲学长达二十四年,可谓是渊源深厚,也正是因为宋濂的关系,孝义厢这个小地方才有机会进入朱元璋的“龙目”。

除了宋濂之外,方孝孺也是在东明精舍学习生活过。早在洪武十年,方孝孺从宋濂学,并讲学于东明精舍。接连有两位当时大儒在此讲学,东明精舍身价备涨,江浙一带有名的才俊集中于此,砥砺学问。

东明精舍不只是学风浓郁,藏书也多。宋濂作为“帝师”,嗜书如命,他所居的东萝山房的书室中,就集有八万多卷书,很多还是孤本善本。后来宋濂因为受胡惟庸案牵连,全家被流放到四川,他的藏书也归东明精舍管理。

这一次锦衣卫登门,当然不是来参观学习的,而是来传旨的,朝廷有令,天下公私藏书,除了市面上常见的四书五经之外,其余的尽皆要解运金陵,胆敢抗旨不尊者,就地正法。

朝廷之所以下这样的命令,其实是在跟北平行省“抢书”。建文皇帝看不得万磊搞修书一举,所以先下令把全下间的藏书都收缴到中央,让万磊的大典修不成。同时,还可以将这些书居为奇货,跟北平行省讨价还价。

这不,这些锦衣卫手拿圣旨,直接就冲进了东明精舍,跟一群强盗没什么两样。在精舍中就读的生员们见了,都吓得直哆嗦,生怕这些锦衣卫是来捉人的。

“这里谁负责?”为首的锦衣卫是一个副千户,模样很年轻,二十岁左右,不过一脸骄横之气,全然不把精舍内的生员放在眼中。

“老夫在此主讲,不知各位军台有何差遣?”一个老头颤声答道,虽然他是“天下第一精舍”的主讲,不过锦衣卫是皇帝的亲兵,连一二品高官都敢捉,更别说闯进这个小小的精舍了。

“这里你负责,那好,带我们去书室,把书室的书都搬空。”那副千户也不罗嗦。

“啊!”那老学究闻言一惊,忙问道:“请问大人,这是为何?”

在场的生员也是不解地看向那个副千户,有些在交头接耳,更有人低声反对。

那副千户却是冷眼扫了众生员一眼,厉声道:“圣上有旨,

《玩明》 第184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