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 (第1/4页)
没事找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持。
(2)陵制
满清建国之初,帝后的陵墓尚无定制。建于关外的“清初三陵”,即皇
室爱新觉罗氏祖先的永陵(位于辽宁新宾县永陵镇西北)和前述福陵、昭陵,
初建时都比较简陋,并带有明显的满族及东北地方建筑的色彩。它们现在的
规模和形式,是康熙与后来历代皇帝不断扩建增修的结果。入关后,满族统
治者将陵墓建于京畿附近,在继承明宫丧葬仪礼的同时,也继承了其陵墓营
造法式,从而形成了清宫陵制。清宫在北京的东北和西南方向修建了两大陵
区,即“清东陵”和“清西陵”,先后埋葬了入关后的9位皇帝、24位皇后
及妃嫔、王爷、皇子、公主等300余人。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县马兰峪昌瑞山,距北京约250里。清代入关后
的第一位皇帝顺治的孝陵就建于此。据说顺治帝在一次狩猎中偶过昌瑞山,
见此地风景优美,“王气葱郁”,流连忘返,于是亲定此地为自己死后的“万
年吉地”。尔后顺治帝再次率臣至昌瑞山进行堪舆,并在考察了明帝诸陵的
基础上拟定了孝陵的规制。其主要建筑由南而北,依次有:石牌坊、大红门、
风水墙、具服殿、神功圣德碑楼、石象生(即石人、石兽)、龙凤门、神路
石桥、神道碑楼、神厨库、东西朝房、东西值房、宫门(名“隆恩门”)、
飨殿(名“隆恩殿”)、东西配殿、三座门、二柱门、石五供、方城、城楼
(名“明楼”)、宝城、宝顶(即墓顶)及地宫等。其顺序与生前居住的皇
宫一样,也依“前朝后寝”的规则排列。陵中一条长11里的神路纵贯南北,
陵外建有宫墙,巍峨壮观,金碧辉煌,显示了帝王的气派。
孝陵是清东陵规模最大的陵墓,也是东陵建筑的核心。后来修建的4座
帝陵,即康熙的景陵、乾隆的裕陵、咸丰的定陵、同治的惠陵及4座皇后陵、
5座嫔妃园寝,均坐落在其东西两侧。整个东陵共埋葬皇帝5位、皇后15位
及妃嫔等157人。其中,皇帝的陵墓规制与孝陵大体相同,但规模略小;皇
后、嫔妃以下,依其品位,陵墓建筑的规格和规模也依次递减。它体现了封
建陵寝制度中严格的长幼之序和等级之分,即使贵为帝王也不例外。
在东陵陵区大红门的东侧又有一座昭西陵。它是皇太极之妃、顺治帝之
母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满清旧制,皇后死后一般是与皇帝合
葬。皇后若先于皇帝而死,则暂行埋葬,待皇帝死后再与皇帝合葬一处;若
晚于皇帝而死,则直接葬入皇帝陵中。孝庄皇后死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
年),按理应与皇太极合葬于沈阳昭陵,并与皇太极葬仪一样,实行火葬。
但当时距满清入关和皇太极死已44年,由于深受汉族丧葬习俗的影响,孝
庄皇后己不愿再行火葬,而愿实行棺木葬,因此临终时,她嘱咐其孙康熙帝
务必在孝陵附近择地将其安葬,不得合葬于昭陵。于是在东陵墙外建陵,名
为“昭西”,以示虽在关内仍附属昭陵。孝庄皇后也以棺木安葬。
昭西陵的出现标志着清宫丧葬制度的改革。首先,孝庄皇后是清宫帝后
中实行汉族棺木葬的第一人,从此之后,火葬旧俗在清宫中被废止,而棺木
葬则成为定制。其次,后来晚于皇帝去世的皇后也以此为例,不再与皇帝合
葬。皇帝入葬时,地宫不再为尚在世的皇后预留分位,而是永久封闭地宫石
门,后死的皇后则另建陵墓安葬。
清西陵是继清东陵之后在北京附近修建的又一清宫帝后陵墓区。满族旧
有子随父葬的习俗,满族建国后沿用此俗。至雍正时,雍正帝本应在清东陵
康熙帝的景陵旁选择自己的陵址,但喜好标新立异的雍正帝却借口东陵已无
吉地可选,命人在位于北京西南240余里的河北易县永宁山另选陵址,并营
建了泰陵。从此打破清宫子随父葬的成例。
乾隆时,为兼顾东西二陵,乾隆帝本人仍于东陵建陵,同时又下旨谕,
《雍正养成计划》 第8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