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 (第1/4页)
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亩�尥淙チ耍��蠼鹑羰抢炊�煌�抢褚驳幕鼐匆幌拢�吹哪强墒侵髁Γ�退锎笕恕⒙碜鼙�掷锸O碌哪切├>��绾文苷屑艿米。看耸保�舨豢悸浅吠耍�芷浞婷ⅲ�创笏两邢�稣健⒕鍪ぃ�蔷�允峭纺苑⑷龋�虼顺防胧欠侵�厥潜匦氲摹�
再说,锦州、大凌河、右屯等些地区并没有设立防区,都是所谓的“哨探屯种之地”,跟正式设防的“信地”大有不同。
在明朝“信地”的概念类似于“防区”或“阵地”,一旦归为信地,那打起仗来,就必须人是在阵地在,既不能抛弃,也不能放弃。而未被归入“信地”的地方,则多为“哨探屯种之地”,可哨探,可屯种,但不必坚守,一般为缓冲区(屯种),或交战区(哨探),或敌占区(哨探),一旦发生战事,是不用管的,大敌来了,只管往设防的区域撤退即可,这在边镇是定例,事先都是有预案的。
所以,到了这个当口,还死皮赖脸的留在缓冲区里不走,就显得有些不可理喻了,毕竟是你先开罪了人家(攻击耀州),而在被打得灰头土脸之后,还把三十万大米白面留在人家门口,别人实在没有理由不过来抽你一嘴巴,然后再顺手牵羊的搬走大米白面。
可袁大人愣是想不明白这层道理,非要折腾大凌河、右屯这些地方,全然不顾及当前形势的紧迫,以及边镇的定例和预案,只顾自己一时痛快,嘴上得劲,确实显得有些愤青。
'1'【《清太祖实录》】
'2'【《满文老档》第三函 第十六册】。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三章 辽东的火药桶
其实,孙老师、袁县令二人,每次折腾大凌河、右屯一带都引发了战事,柳河就不说了,就论宁远大战之后的几次,如袁巡抚偷偷修大凌河、小凌河、右屯三城,皇太极立马发动进攻来破坏,于是爆发了宁锦大战。
而孙阁老二次守辽之时,派祖大寿去修大凌河城,结果又被人家给端了,其中的道理一样的,即因为后金有缓冲区的地理概念,所以大凌河、右屯一带,好比就是辽东的火药桶,一点就着,而孙阁老、袁县令二位呢,则是每次去碰,都被烧着、烫着,或者被炸个灰头土脸的。
孙老师一次守辽四年,袁大人巡抚一年多,后来又督师一年多,然后老孙头回来二次守辽,又搞了两年,两人前前后后加起来差不多有十年,真金白银的挥霍了无数,可都没能跨过“雷区”——大凌河、右屯一带。
老孙头一次守辽,于右屯攻击耀州失败,黯然下课;
袁巡抚修大凌河、右屯等处被人给端了,下课;
袁大人作为督师,只折腾到了锦州,就挂了;
而大凌河再次被端,又终止了孙大人二次守辽。
看了这些,不免让人有些疑惑,因为孙老师和袁县令二位大能,是以修城池台堡见长的,要搞定雷区,只需要修一两座坚固城池扎在那里,不就可以了吗?但是,他们两人加起来搞了近十年,修了城池台堡一大票,但却总是一接近雷区便止步不前了,而不能有一点点的进展……难道后金作了什么法,孙大人和袁县令的城池一修到这里必定要塌陷,或者总也修不起来?
关于这个问题,看似迷茫,但原因其实超级的简单,那就是虽然他们二位大能,加起来都一百多岁了,但却还没能弄明白“堆土堆,修城池”这个动作里的一个潜规则。
虽然,修城池只是堆个土堆,四面合围即可,但毕竟需要时间,而潜规则之一是,如果在你没围好之前,别人来打,而你又不能胜的话,那你就永远别想堆好……因为等你围得差不多合拢的时候,别人来一打,你又不能战,那就只有撤,可这一撤退,那没修好的城墙就等于废掉了,因为自然会被别人给拔除掉,“宁锦大战”中就是这样白白丢了三城;而即便你修好了,别人一围,因为你不能战,所以便不敢去增援,于是就只有干等着城内粮绝而降,所以城池最终还是逃不过报废的命运,祖大寿在大凌河城、松锦大战中两次投降都是如此;所以孙老师、袁县令前前后后搞了近十年,基本上都是在干着,堆起来了,又被别人废掉,而被废掉之后,又再堆的简单重复劳动(典型的无用功)。
可以说孙、袁二位大能就这样,一头雾水的瞎忙活了近十年,最终原地踏步是极为悲哀的,然而更为可悲的是,他们二人的无用功,早已被人预见到了,只可惜他们两人却充耳不闻。
孙、袁二位大能耗尽心力忙活了十年,到死都没弄明白的道理,就是先前被孙阁老撵走的那位王经略临走时留下了一段
《逆史读袁》 第17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