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 (第1/4页)
千顷寒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所以还是用笔名保险一些。
这次在小报上连载的小说,叫做《十八春》。这部作品,很有一些里程碑的意义,它既是张爱玲在1949年以后的第一部作品,又是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她篇幅最长的一部作品。
她第一次学起了张恨水的功夫,边写边刊登。从1950年3月开始连载,到1951年3月完毕,全文有25万字。在连载结束后,又出了单行本。
张爱玲所用的笔名,叫“梁京”。这个笔名的来源,据说是“张”、“玲”两个字相互交错的音韵反切。
龚之方非常看好这个《十八春》。他深谙小报的连载之道,在连载开始前三天就登出预告,明示这一篇是“名家之作”。之后隔了一天,又有桑弧署名“叔红”的文章发表,郑重予以推介。
小说连载到大约一半时,唐大郎按捺不住,索性抛出署名“传奇”的文章,猜测小说作者不是徐訏,就是张爱玲,以此大吊读者的胃口。
徐訏原是上海《天地人》、《作风》等刊物的主编,1937年以短篇小说《鬼恋》一举成名,1944年又有长篇小说《风萧萧》出版,也是当时很有读者缘的作家之一;但他的风格与《十八春》毕竟不相类,且唐大郎文章又署名“传奇”,这几乎就是明明白白把谜底告诉给了读者。
《十八春》是一个现代的上海故事,与张爱玲的生活完全同步。所谓“十八春”,即故事是从1949年倒溯18年开始写起的。
小说讲述的是,平民之女顾曼桢与世家子弟沈世钧相恋,中途却突生变故,沈世钧因父亲急病赶回老家南京,曼桢恰在此时落入姐姐曼璐布下的圈套。
身为舞女的姐姐曼璐,为了笼络住花心丈夫祝鸿才,不惜让妹妹曼桢作为祝鸿才的猎物,并把曼桢幽禁起来,直到曼桢生下祝鸿才的孩子。
这中间,沈世钧找到曼璐询问曼桢的下落,曼璐欺骗他说,曼桢已经嫁了人。世钧万念俱灰,不久,便遵父嘱另娶了他人。而曼桢因为割舍不得孩子,在姐姐曼璐死后,竟然正式嫁给了祝鸿才。
18年后,也就是解放之后,顾曼桢与沈世钧偶然相遇,但两人的命运早成殊途,已绝无复合的可能。沈世钧回首往事,只能徒生感慨了。
这个《十八春》,是很值得研究的一部小说,其中有三个因素非常值得注意。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有惊无险的罗湖桥头(3)
一是,这部小说的故事结构以及人物设置,完全是“抄袭”了美国作家马宽德(John Marquand)的小说《普汉先生》(,Esquire)。
二是,它是1949年以后张爱玲在新时代里的第一次写作,动笔前曾对小说的主题有过“与时俱进”的考虑。
三是,这篇小说是张爱玲自成名以来,在上海市民中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
据台湾女作家苏友贞的文章《张爱玲怕谁?》载于2005年3月号《万象》杂志。指出,张爱玲本人曾经明明白白地承认,《十八春》就是根据《普汉先生》改写的。
马宽德在美国并非经典作家,但在上世纪30年代也曾风光一时,获得过普利策文学奖。《普汉先生》写的是一个很复杂的“四角恋爱”故事,当时是一本畅销书,后来被拍成电影,但反响平平。
《十八春》不仅袭用了《普汉先生》的基本情节与人物,而且还借用了其中大量细节。《十八春》中令读者饶有兴味的“四角恋爱”关系,就是出自《普汉先生》。
还有,《十八春》中的一些精彩对话,也是从《普汉先生》中移植而来,比如结尾最令人荡气回肠的那句“世钧,我们回不去了”,就是来自《普汉先生》的原创。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说《十八春》是“改写”,一点也不错。
两文的人物侧重有所不同,《十八春》主要讲的是曼桢的故事;而在《普汉先生》中,与曼桢相对应的“玛文”,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因此,当曼桢最后说出“世钧,我们回不去了”时,其效果足以震撼读者,而原著中玛文说出同样的话来,却显得稍嫌做作。
还有一点最大的不同,就是男女主角分手的原因。在《普汉先生》那里,分手是没有什么理由的,只因两人的感情都淡了。而在《十八春》中,张爱玲则设计了一个典型的通俗剧情节——“曼桢被诱奸”,以此作为斩断男女主角情缘的关节点。
马宽德那种美国式的“爱情慢死”,在今天大概很容易为读者所接受,但在当时,决不
《爱恨倾城小团圆》 第18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