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 (第1/4页)
千顷寒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张爱玲热”走入了大众层面。
张爱玲这个名字,就此成为家喻户晓的一个“传奇”。
众多的女作家也蜂起效仿“张氏语言”,一时女性文字中“底子”、“芯子”之类的词汇夹缠不清。
此后,大陆各出版社狂印张爱玲作品,以满足读者需要,但大都未经授权。张爱玲当然很不满,授权姑父李开第处理她的大陆版权,但李开第已是八十老翁了,哪里管得过来?
在解放初的上海,以梁京为笔名发表的《小艾》,此时也在港台被人“发现”,两地报纸同时连载,香港还有人出了单行本。
张爱玲“望洋兴叹”,只好搜集整理了一批旧作,由台湾皇冠出版了《余韵》(1987)和《续集》(1988)两本集子。
那么,她在80年代中期,为何要频频搬家?
这是张爱玲研究中的又一段公案了——她是在“躲跳蚤”!
从1984年8月到1988年3月这三年半时间内,为了“躲跳蚤”,据说她平均每个星期搬家一次。按这样算的话,张爱玲搬家次数高达一百八十多次,简直可以上吉尼斯世界纪录了!
她给夏志清的一封信里所说的,就更玄了:“天天上午忙搬家,下午远道上城按:主要去看医生。,有时候回来已经过午夜了,最后一段公车停驶,要叫汽车——剩下的时间只够吃睡……”
一周搬一次家,应是夸张的说法了,再说洛杉矶也没有那么多汽车旅馆可供她选择。
汽车旅馆虽简陋,却定期有人清扫,连床也不用铺,对她倒也正合适。这段期间内,为减轻拖累,她不得不尽量丢弃一些“身外之物”,后来渐成习惯,反倒视一般家居摆设为累赘了。
早在“躲虫子”之前,庄信正担心张爱玲的健康,就把自己的一位朋友介绍给张爱玲,以便就近照顾。
这位新朋友叫林式同,是土木工程师、建筑商,既不爱好文学,也从未闻张爱玲大名。
他第一次去找张爱玲,是在电话里约好的,路上开了40分钟的车,还因为违章接受了一张罚款单。找到张爱玲住的公寓305室,他敲了敲门,里面仿佛有动静,却没有人应门。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太平洋上的辉煌落幕(3)
他再敲一次,并且自我介绍:“张女士!我是庄先生的朋友,我姓林!他托我拿东西给您!我跟您通过电话!”
屋里有了动静,又过了半天,一个缓慢轻柔的声音带着一点抱歉的口吻应答:“我衣服还没换好!请你把东西摆在门口就回去吧!谢谢!”
林式同大为诧异,但也只能应一声好,把东西放在门口,就往电梯口走。忽然听到身后有开门关门的声音,回头一看,刚才留在房门口的黄色信封袋已经不见了。
——真是太神秘了!
其实,张爱玲一是怕生;二则受英式教育影响,不想在卧室里见客——她一直住单身公寓,只有卧室,没有客厅。
直到一年后,张爱玲为躲“跳蚤”开始频繁搬家,不得不求助于林式同,才打电话把林式同约来,在一家汽车旅馆的会客厅“接见”了他。
当时林式同看见,“……走来一位瘦瘦高高、潇潇洒洒的女士,头上包着一幅灰色的方巾,身上罩着一件近乎灰色的宽大的灯笼衣,就这样无声无息地飘了过来”。
——宽袍大袖是怕皮肤痒,走路无声息是穿了浴室用的毛拖鞋,头上包头巾是怕虱子而把头发都剪了。她晚年的装束一直如此,出门也穿毛拖鞋,有时戴上假发套。
这次张爱玲谈了躲跳蚤的事,说将来如果需要,还要请林先生帮忙物色房子。林式同大惑不解,但他尊重张爱玲的意愿,后来竟然成了张爱玲专门的“租房代理人”。
张爱玲对那个卡夫卡式“蚤子”的存在,坚信不疑。有的朋友不理解,写信给她说,杀灭跳蚤很容易,用喷杀剂就行了,何必搬家?
张爱玲答复:是南美种的蚤子,非常顽强,小得肉眼看不见,根本就杀不净。
她去看医生,医生也难以置信,疑心是她心理有问题,但又不便明说。
宋淇对这件事也是牵肠挂肚,便邀请张爱玲到香港来治病。但张爱玲在频繁的搬家过程中,扔掉和丢失了不少东西,她自己说是“三搬当一烧”,不但把《海上花》的英译稿给弄丢了,连护照也不知何时被清洁工偷走,想去香港,也去不成了。
她这一段过得相当不安稳,兼之牙痛又发作,怎么也看不好。据夏志清讲,她
《爱恨倾城小团圆》 第25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