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16部分 (第1/4页)

大刀阔斧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芡飞厦挥薪鸸馍辽恋牟┦棵弊樱���谎Ч嶂形鳎�枷搿⒀�什┐缶�睿�俺频敝�蘩⒌难�醮笫Α3乱�》叛笫��兀�诠�稹�亓值让拦�⑴分廾�W��槐椋�瘴茨艽б徽挪┦课钠净乩矗�耆�俏�笾��潦椤G寤�7轿�盖搿八拇蟮际Α崩葱H谓蹋�晌讲灰庞嗔Γ�渲幸桓霰缓笫拦阄�频赖南拭魈氐闶牵�厥诱娌攀笛В�荒叫槊��磺嵝盼钠驹圃啤:罄从卸源笱е贫炔宦�撸�芎媚么死�凳露��源酥っ鞯蹦甑那寤�斓既耸呛蔚任按笥⒚鳎�哒霸吨酢F涫低饨缍嘤胁恢��乱�〗�肭寤�哪谇橄匀幻挥腥绱思虻ィ�嫦啾攘鞔�拿烂罟适氯匆��鄹丛雍图枘训枚唷�

从《吴宓日记》中可以看到,陈寅恪到清华国学研究院出任导师,首先得益于时为筹备处主任的吴宓推荐。在得到允许后,1925年2月16日,吴以曹云祥校长的名义致电柏林。陈寅恪接电后有过迟疑,后决定就聘,但言不能即刻到校。据《吴宓日记》4月27日载:“陈寅恪复信来。(一)须多购书,(二)家务,不即就聘。”为此,吴宓曾感慨道:“介绍陈来,费尽力气,而犹迟疑,难哉。”于是,吴再致电陈寅恪加以劝说。此后,吴、陈之间电报频传,往复协商。6月25日,吴在日记中又出现了“晨接陈寅恪函,就本校之聘,但明春到校”之语。同年8月14日,吴宓再记道:“陈寅恪有函来,购书殊多且难。”【46】面对陈提出的种种困难,吴宓几次面谒校长曹云祥,请求予以设法资助,最后曹校长总算同意先预支薪金数千元,兑成美金汇至柏林。陈寅恪得款并料理一切事务后,才于同年12月18日携俞大维的宝贝儿子俞扬和由马赛起程回国,直到次年7月8日方到清华园。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陈寅恪进清华的背后隐秘(2)

据云,除陈寅恪外,吴宓还向曹云祥荐介了柳诒徵、张尔田两位前辈和汤用彤、楼光来等几位哈佛同学,几人皆学界名流俊杰。但作为研究院主任的吴宓,并无人事决定权,因校长曹云祥这一关未能通过,其结果便皆成梦中之花,不了了之。

为什么荐陈寅恪来清华令吴氏深感“费尽气力”与“难哉”!其中最根本的一个原因就是陈寅恪放洋十数载而未得到一顶硕士或博士帽子。正是缺少了这几顶象征学问层次阶梯的高帽,才让好友吴宓“费尽力气”。假如陈氏有一顶博士帽子戴在头上,清华聘请之事就顺利得多,至少无须举荐者多费口舌与力气。王国维与梁启超二人由于其本身的资历与在学术界光照日月的声名,另当别论。而与陈几乎同时就聘的导师赵元任和讲师李济都是极好的例子。由于赵、李二人皆为美国哈佛大学博士,且在国内学术界有了一定的名声,故曹云祥很快拍板定案,荐举者仿佛是异乎寻常地轻松。为什么吴宓在“费尽力气”之后终于让陈寅恪走进了清华园,而同时荐举的其他几位学界大腕却名落孙山?这就涉及王国维与梁启超同心协力的相助了。

据清华研究院第三届学生蓝文徵回忆说,梁启超曾亲自向校长曹云祥面荐过陈寅恪,当时的情形是,“曹说:‘他是哪一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学士,也不是博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著作。’曹说:‘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先生气了,说:‘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好吧!你不请,就让他在国外吧!’接着梁先生提出了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几位名教授对陈先生的推誉。曹一听,既然外国人都推崇,就请”【47】。——这就是当年令天下学界为之震动,被后世广为流传并影响深远的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陈寅恪的入校经过。

这段妙趣横生的梁曹对,是蓝的再传弟子陈哲三记录的,内中是否添加了枝节不得而知,但蓝文徵本人曾在《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始末》文中言及:“梁先生以陈寅恪先生于欧洲诸国语文及梵文、巴利文、蒙、藏、满文等修养极深,提请校方聘为导师,时陈先生正在欧洲,明年五月始到校。”【48】结合吴宓的日记看,这话是大体不差的。

得益于陈寅恪家族在晚清社会的特殊背景与影响,清华国学研究院的王、梁、赵等三大导师,都与陈家有着一段交往渊源。出身江苏阳湖的赵元任家族虽与陈家无直接瓜葛,但赵的夫人杨步伟家族却与陈家属于旧识;而王国维与梁启超皆陈家旧识并私谊甚笃。王国维与陈寅恪均受过晚清大学者沈曾植(1850—1922)的指导与影响。沈是浙江嘉兴人,光绪六年(1880)进士,历任刑部主事、郎中、江西广信、南昌知府、总理

《大师之后再无大师:陈寅恪与傅斯年(全新版)》 第16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