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8部分 (第1/4页)

旅游巴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余又添侮辱,当“帕奈号”的船员和乘客放弃燃烧的舰船逃生时,乘摩托艇的日本兵登上舰船,向最后一艘奋力划向岸边的救生艇射击。这次事件中3名美国人死亡、另外3名重伤。关于这一事件,就在英国和美国新闻界开始报道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时,传到了西方。这两个事件给美国的公众舆论留下了日本军队侵略成性、残忍、任意妄为的印象。他们攻击了2个对日本在中国的行径批判最猛烈的强国的军舰。而且,这些事件还形成了对日本的新认识,即日本直接威胁了美国的安全。

第三部分:圣战“帕奈号”事件

近卫和帝国海军马上道歉并支付了220万美元,作为对他们称之为“误炸”击沉的“帕奈号”的赔偿。而裕仁对这次造成的损害,又一次没有采取任何个人行动,尽管向罗斯福总统和乔治六世国王致电,表达一下他的遗憾之意并不是一件难事。很明显,天皇和近卫内阁都没有掌握日本刚刚在军事和外交上这一失误的整体情况。

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都没有忘记、也不会原谅大屠杀和击沉“帕奈号”事件。“洗劫”南京的消息被广泛传播,对许多中国人来说,它已经成为一个象征性的事件:通过这个多棱镜,中国人看到了此后很长时间里与日本的全面战争。 在饱受萧条折磨的美国,关于大屠杀和击沉“帕奈号”的报道很少有被安排在头版。有关亚洲的报道瞬间提升了国际局势的紧张度,进一步刺激了一直都存在的反对日本、支持中国的情绪。自从19世纪后期,美国就倾向于不仅将中国看做一个待开拓的市场,还将其视做实现他们的理想主义和良好的对外关系的合适场所。罗斯福总统因拒绝批准制裁脆弱的日本经济,受到联合抵制销售进口日货的新运动的批判。此外,美国主张海军扩张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当时处于第二届任期却仍然无法支配外交政策的罗斯福,派海军作战局长罗亚尔·E·英格索尔到伦敦参加海军磋商,讨论为抵抗日本在亚洲和太平洋的侵略,与英国合作共同对抗的可能性。

“帕奈号”事件一时间也引起了美国人对裕仁的注意。12月14日,《芝加哥每日新闻》以通栏标题《考虑与日本断交》,警告除非“日本天皇”迅速答复“罗斯福总统对道歉、赔偿和保证不再发生类似攻击事件的要求。”在“美国要求天皇承担责任”的标题下是一幅画,画中身材矮小、戴着眼镜,身穿军服的裕仁骑在高大的白马上。这家报纸暗示裕仁是一个拥有政治实权的天皇,因此应该对击沉美国战舰承担责任。然而,像这样现实主义的报道是极为少见的。

1938年,日本开展全民总动员以支援在中国的战争,此时,裕仁面临着需要协调国家统治阶层内部意见分歧的局面。照片为裕仁在东京代代木练兵场陆军阅兵的情景。《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报道倾向或是将日本看做磐石一块的政治实体,或是将矛头都对准“日本军阀”、“军国主义者”和“极端军事主义者”。12月14日,《洛杉矶时报》就罗斯福关于“帕奈号事件”给天皇的照会发表了社论:

希望读者们注意日本的武装部队处于天皇单独控制之下这一事实,而不是一定要服从于内阁代表的日本政府当然,至于日本的高级指挥部实际上是服从于天皇,还是支配天皇,这是另外的问题。但是日本的机构中存在着一种双重性,使得与日本政府的交涉很困难。

然而,《洛杉矶时报》对天皇的实际权力的问题未有定论。

根据这些大城市报纸的判断,裕仁基本上不参与日本的政策决定过程。毫无例外地,他在美国人的头脑中主要是作为一个没有实权的“傀儡”而存在(如果他存在的话)。1937年以后,美国与日本关系逐渐恶化,但也没有破坏这一固定的天皇形象。直到珍珠港事件为止,美国人对日本天皇的主要印象一直是一个不进行统治,只是君临的君主——不参与政治决策;被政治决定所支撑;不影响顾问们的意见,总是并且无论如何都听从他们的建议。这些假定既是错误的,同时也很顽固。受早期美国人对明治天皇固有的错误印象的强化,这些观念在珍珠港事件后很长时期仍然存留着。在这个固定的“傀儡”形象的影响下,美国人对于裕仁,以及导致了太平洋战争的日本决策过程的认识一直偏离于现实基础。

第三部分:圣战八年抗战

未经宣战的对中国战争将持续8年,为共产党在中国的胜利搭建了舞台,也为日本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种子,并导致了日本最终的失败。在这些年中,昭和天皇有多次机会可以考虑停火或者促使和平提早到来

《真相--裕仁天皇与日本侵华战争》 第8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