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部分 (第1/4页)
插翅难飞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在保持武力高压的态势下,还派人带着一大笔钱,收买陈济棠的部下,获得成功。广东空军40多人驾机投蒋,联名通电谴责陈济棠等借抗日为名反叛中央。一部分高级将领相继率部投蒋,陈济棠陷于众叛亲离的地步。在蒋介石主持下,国民党召开五届二中全会,免除陈济棠的职务。陈济棠在大势已去的形势下,致电蒋介石表示“遵命下野”。广东落入蒋介石的控制。
广东问题解决后,蒋介石乘势解决桂系问题。电令白崇禧出洋考察,李宗仁前往南京在军事委员会任职。李、白对此举坚决拒绝。蒋见此策不行,又换了一个戏法,要将李宗仁、白崇禧调离广西,由黄绍竑在广西主政。李、白接电后,决定拼个鱼死网破,动员十多万军队备战,同时联络各方人士到广西共商大计。蒋介石立即调大批人马进逼广西,“一时大军云集,自四面而来的不下四五十万人,剑拔弩张,遥遥向广西逼近”。
华北事变发生后,日本加紧扩大侵略,民族危亡加剧,爱国学生奔走呼号,“华北已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更加高涨。中国共产党发表了著名的“八一”宣言,呼吁国民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用和平协调解决争端。在这样的背景下,南京和广西当局都采取比较克制的态度。李宗仁等人向蒋介石提出和平方案,表示愿意和平解决。经过程潜等人从中斡旋,双方作了让步,终于促成广西问题的和平解决。
评析:
面对日本的侵略,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对日妥协、对内“剿共”的反动政策,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慨,国民党内一些政治派别与军事集团举起抗日反蒋的旗帜,反映了民意,是维护国家与民族利益的正义行动。蒋介石不但不支持他们的抗日的要求,反而采取种种手段予以镇压和破坏,做了亲者痛仇者快的事,举国声讨理所当然。
福建事变在很短时间里,就被蒋介石所镇压,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蒋介石组织占绝对优势的军事力量,亲自督阵进行镇压,敌我双方的力量过于悬殊,这是最主要的外部原因。中共领导机关实行王明“左”倾关门主义路线,没有采取切实的措施与福建人民政府建立抗日反蒋统一战线,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从内部分析,福建事变的领导者提出了严重脱离实际的左倾口号和政策,加上一些将领被蒋介石收买,倒戈,使自己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两广事变的发生,是对蒋介石打压不同派别和集团,排除异己的行为的反抗;更主要的是,是对蒋介石坚持反共内战,对日妥协退让政策的抵制。蒋介石采用武力征讨,违背民意;采取和平方式解决,才是明智之举,才能得到广泛的支持。
术篇第80节 双管齐下(1)
双管齐下,置冯玉祥抗日同盟军于死地
双管齐下,说的是采用两种以上的方法,做某件事,以达到所期望的目的。蒋介石在对待持不同政见者,处理同政敌之间的矛盾问题时,常常采取这种权术。他解决冯玉祥组建抗日同盟军问题的方式,就是其中一例。
事例:
中原大战后,冯玉祥将军通电声明“即日释权归田”,隐居于山西汾县峪道河。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导致大片国土被日本侵略者占领。对此,冯将军极为愤慨。不断地谴责蒋介石的妥协退让政策,主张出兵抗击。1932年,他怀着满腔热情,从山西汾县峪道河山村出来,四处活动、劝说,希望国民党能团结抗日。但是奔走两个多月,得到的却是冷水浇头。他一气之下,上了泰山,住进了普照寺,潜心读书,研究国政。不久他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集合各方抗日力量,组织抗日同盟军,相机发动察哈尔省的抗战。为了争取各方面的支援,于1933年1月致电两广的各派力量,呼吁:“现在已至最后之生死关头,非速图抵抗,不足以挽兹垂亡之局。”强调,只有识大体,群策群力,才能有所成就。他派人到北平、天津,请求工商界经济上予以帮助;联络他原来的部下吉鸿昌、石友山等将领参加抗日同盟军,并到苏联驻天津总领事处请求援助。
冯玉祥的抗日活动,遭到蒋介石的阻拦,他用劝说和诱骗的方法,要冯玉祥离开察哈尔。1933年1月,蒋介石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名义,致电冯玉祥,邀请他到南京见面。冯复电以“近感风寒”予以拒绝。并提出了12项抗日救国主张,作为最后的呼吁。为了促使冯玉祥改变主意,蒋介石还派人到张家口敦促冯进京,并以监察院长、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等职相许。但冯玉祥组织抗日同盟军抗战的决心已定,不受蒋介石的诱惑所动。
《蒋介石成败录》 第29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