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部分 (第1/4页)
大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廊肆耍�蠹一锒�沟仁裁矗炕共豢斐迳先ゼ�兑幌挛薜薪��降壮な裁囱��
于是宋军一拥而上,结果就一路马不停蹄直接冲到了终点站——北汉都城太原城下。而且,很快他们就知道了,一直跑在他们前边,怎么追也追不上的“无敌将军”刚刚逃进了太原城,就被自己的皇帝刘继元给解职查办了。
“哈哈哈”李继勋等人在太原城下纵声狂笑。再没有什么比这更爽的了,一切的迹象都表明,北汉江河日下,前后仅仅相差了三个月,就变得这样不堪一击!
还等什么?攻城!要赶在皇帝陛下抵达之前就把太原城攻下来,把三个月以前就该干完的活儿办利索了!这样才能显出来到底谁才是真正的“无敌将军”。
于是,噩梦上演。
一个问题——你喜欢阿喀硫斯,还是赫克托尔?
无敌的古希腊勇士阿喀硫斯被传颂千古,因为他战无不胜,而且为朋友复仇,杀死了敌方特洛亚的王子赫克托尔那么赫克托尔呢?
虽然他也极其英勇善战,但是终究敌不过半人半神的阿喀硫斯,被杀死后还被拖在战车后面,绕城侮辱但这有损于他勇士的英名吗?在荷马的史诗中,不断地看到他与敌军中最强悍的主将作战,不断倒地,不断站起,一次次重回战场。也许会有人笑他不自量力,但是,他背后的特洛亚城里有他的父母妻儿,不容许他后退妥协他是失败者,是被杀者,是徒劳者,但是,他不是一位英雄吗?
那么请看刘继业。
刘继业,本姓杨,名重贵。祖居麟州,后来他定居于太原,所以宋代史书中一般称他为并州太原人。他的父亲叫杨信,本是麟州的一方大豪,在五代乱世之中,拉起了一支人马,就地占领故乡,自称刺史。但杨信虽强,也只是一方人物,无论是后汉、后周、北汉,哪一方兴起,他就得归附哪里。在后汉时,他被迫派自己的长子杨重贵,到后汉大将刘崇的太原城听令。
实际上,就是人质。
杨重贵的一生就这样开始了。要怎样说呢?纵观他的一生,无论他走到哪里,无论他怎样尽心效忠,他的遭遇都充满了坎坷和遗憾。他的一生之中,别说尊荣显贵,就连起码的尊严和生存,都要奋力抗争。
就连他的名字,都要因为不同时期主人的名字而不断避讳,他曾经叫杨重贵、杨重训、杨重勋、杨崇贵,后来连自己的姓都没法坚持保留,被彻底改名叫刘继业,成了刘崇的干儿子。可是由于年龄的关系,却还要和刘崇的孙子辈的刘继恩、刘继元、刘继文等同辈但不管怎样,他忠于每一个主人。
非常遗憾,忠,这是他最为人所乐道的美德,但从个人命运的角度上来说,这是他一生不幸的最大根源。
这时候,“无敌将军”又失败了,他没能把来犯的宋军挡在国门之外,相反一路败退,逃回都城。这都让君王恼怒,让敌人耻笑。可是要注意,一来他无敌的威名是在与契丹长年对抗中得来;二来,缺兵少将,难道要让他真的以一敌万,以自己一个人就搞定所有敌人?真的只有那样才符合什么该死的“无敌”之名?
没办法,这就是盛名之累,“无敌将军”就像是武林第一高手一样,在中国注定了不得好死。历史作证,十七年之后,这块沉甸甸的金字招牌,真的就把他压死了。
说现在,刘继元盛怒之中,把刘继业就地免职,但是等到宋军真的兵临城下,又马上改变了主意,要刘继业再次带兵出城,命令是一定要守住太原城外的汾河桥,那样才不至于被宋军再次死死地围困。
汾河桥从这里开始,赵匡胤第二次进攻北汉的太原之战拉开了序幕,而刘继业的名字也从此在宋史中隐约间断地被人提起。
首先要提一下汾河。“汾”,本身就是大的意思。它有七百一十公里长,在太原境内横贯南北,足有一百多公里。怎么样?相当的大了吧,看来无论是民用,还是商用,或者别的什么用,都足够了请原谅我有些啰唆,但为了说明白这段历史,汾河就必须先有个交代。
汾河桥就是当年出入太原的重要通道。这时宋朝的人马熟门熟路,来了就直奔重点,满心想着北汉人应该识相了,老实点在城里等着攻城,一切都按去年临走时重来。但是没想到,他们刚到桥边,太原城里的北汉兵就冲了出来,领头的还是那个手下败将刘继业。
宋朝的大兵们愣了,真是没想到,这个刘继业是疯了吗?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已经非常清楚了吧?能不能在城外野战,应该在去年就彼此心知肚明了吧?那么为什么还要出城来找死?
《如果这是宋史 作者:高天流云》 第37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