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1部分 (第1/4页)

匆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作者:泰山菊

申明:本书由网自网络收集整理制作;仅供预览交流学习使用;。

第一章 我的家,群山环抱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鲁中腹地、泰沂山区中段,一个只有县级地图才有标注的小山村,三十几户散落的石屋子散挂在东山坡上;北山、东山、南山连成马蹄铁状,在中央留下一块巴掌样的平坦的土地;沿山脚,一条羊肠小道,蜿蜒曲折的伸向山外;一出山口,便是一个几百户人家的大村落;大村往外的路宽阔了些,南行十来里路便到了更加宽阔的大马路,沿马路东走十来里是个集镇,西去二十里便是县城;说来,集镇很近,县城也不远,可村里的老幼妇孺没几个去过;村民大都同宗同姓,民风淳朴善良,真的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山村没有多么悠久的历史,按宗亲划分的五大院还都在五服上。老人们说,祖辈是逃荒而来,见这里山深林茂,北山高大陡峭,正好抵御冬季凛冽的寒风;南山低矮不遮阳光,还有极好采集的板状石材可用于建屋造舍;东山山坡平缓,半山腰更有一眼清泉,水流不大,却四季不断。于是,先人便驻足于此,采南山之石搭建了石屋,傍泉水而居。繁衍几代,石屋子向下呈扇状分布开来。山脚的巴掌地和山上的平坦处可以耕作,以地瓜花生为主,所以,这里几乎没有夏收,而以秋收为主,且秋收要比山外漫长的多,因为不只是收获庄稼,还要收获漫山的柿子。地瓜要切成瓜干晒干藏于秫秸囤中,那是村民们一年的口粮;采摘的柿子要加工成柿饼,柿饼卖到公社采购站,换取村民休养生息之其他所需。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靠山吃山,虽不富足,却很知足,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栖。

话说这五大院中的一院,这家人不光十里八乡,就在县里也是赫赫有名的。因为,这院里的兄弟三个中的老大早年参加革命,杀鬼子,打老蒋,还参加了抗美援朝,全国解放后,解甲没归田,转业在几百里外的一个县里,说是当了个大官儿,小小的山村能出个这等人物,能不为之骄傲?这家的老二,也不一般,天资聪慧,秉承了传家的医术并发扬光大,常能用山上的草药爬虫为村里父老乡亲问医诊病,化腐朽为神奇,成了远近闻名的妙手神医;老三,也是精明机灵,平日里跟着二哥诊病采药,近朱者赤,后来也得道成手。三兄弟英武才气,可谓人丁兴旺,家道亨通了。

别的不说,单表老二。耕作之余,便是修习医术,几本祖上传下来还有不知从哪里淘换来的医书被他翻得近乎成碎片,个中精妙的医道和妙方烂熟于心。有空儿就山前山后的转悠,闲暇时更是满山遍野地采挖草药。乡里乡亲谁有个头痛脑热的,到他这几服药就能药到病除,尤其是治疗各种疮疖有绝招,十里八乡的都慕名而来。这人医术好,心地还善,乡亲们看个病从不收钱也不要物,碰上路远来求医的和赶上饭时的病人,还硬拉人家一起吃饭。

温柔善良的妻子,也是老实巴交的山里人,就冲他的名声而来。进了门,上孝敬公婆,下照料弟妹,大哥大嫂不在家,这对夫妻,便承担起了操持全家事务的重任。

女人自打进门,便是里里外外一把手了,耕作采摘,砍柴洗涮,杂七拉八的事她不让男人插手,为的是让男人有更多时间上山采药和为乡亲们诊病。平常人家,但凡忙过耕种和收获两季,有大半年处于休闲状态,可这家,没有闲着的时候,一年四季忙个不停。像那些草药,春采叶,夏采花,秋收果,冬刨根,采挖回来的草药,要挑拣晾晒,有的还须炮制加工。地里的活计一点不能比别人少干,还要时常接诊四邻八乡的病人,那可真是恨不能生出个三头六臂才能应付过来。忙活归忙活,男人无怨,女人无悔,父母满意,邻里钦佩。

转过年,三头六臂没生,妻子倒是为家里生下一女。初为人父人母,两口子不亦乐乎,一家老小也都被感染的乐呵呵的。男人说:“女娃娃都说是花,咱闺女生在开春,名字好起喽,叫她迎春,迎春花”“好,”女人没等丈夫细说下去,“迎春,俺喜欢,春天到了,好日子也就开始了”产前还在做饭的女人,产后第三天就扎着头巾屋里屋外的忙活开了,一切如常。不出院门,多吃了几个鸡蛋就算是坐了月子。不是公婆不疼,丈夫不爱,实在是家里的活计太多,不让她做她哪里肯。

不经意间,女儿会叫“爹娘”了,还是不经意间,女儿从爬碴到会走会跑了。的确,山里孩子,任由到处趴碴,像这家人忙成那样,哪有多少时间顾得上孩子。

大跃进那年,闺女两岁了,妻子也跃进,为家里产下一男。这回

《我生在一个小山村》 第1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