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14部分 (第1/4页)

开盖有奖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ぷ鳎�衔�庵皇恰拔�瓿烧�稳挝瘛保�谝帐跎厦挥屑壑担�怀霰硐治�两�谖餮蠊诺渥髌分�校�戎杂诟愦笞髌罚�荽笙罚�崾有⌒问剑�春罄此�档摹肮孛盘岣摺薄�

鲁艺的成绩和问题都与周扬有关。周扬写于这时的《文学与生活漫谈》、《对旧形式利用在文学上的一个看法》,表现了他的文艺思想的针对性、深刻性、丰富性、多面性和包容性。他在连载于1941年7月17日至19日《解放日报》的《文学与生活漫谈》一文中说:“在美学上,我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忠实信奉者。他的‘美即生活’的有名公式包含着深刻的真理。”“有了生活,不一定就能写出作品;作品中写了生活,也还不一定就是好的作品。因为文学的任务,不只是在如实地描写生活,而且是在说出关于生活的真理。”他非常赞赏王国维关于艺术与生活的关系的论述:“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周扬认为,艺术,简单说来,就是体现思想于形象。“有形象,才能够写,才有生气;有思想,才能观察,才有高致。”“高致,在创作家主观上来说,是一种澄清如水,洞察万物的心境。”“大思想家大文学家都是能够保持一种心境的平静的。他们用血肉和生活搏战过来,辨识了生活的每根纤维,直探了它的心脏,掌握了生活的全部规律,所以在任何变化面前都能从容自如。”“人愈是生活丰富的,愈能取一定的距离来看生活;愈是情绪饱满的,情绪愈不外露。

真正出色的作家,他不是随意抓到一件什么事就来写,一有感触就发泄无余,他要搜集无数生活的事实,从它们里面提炼出精粹来,他把自己的全部精神贯注在它们上面,一直到自己的主观和客观完全融合为止。记得有个什么作家关于创作过程仿佛曾有过类似这样的比喻:一大堆潮湿的干草垒在那里,里面有火在潜燃着,却烧不出来,尽是在冒烟,这样酝酿又酝酿,于是突然一下子,完全出你意外地,火从里面着出来了,火舌伸吐着,照得满天通红。这个火就是融化了客观的主观,突入了对象的热情。借用王国维式的表现法,叫做‘意境两忘,物我一体’。这是创作的最高境界。”(《(周扬文集》第1卷第327、328页)这些生动深刻精彩的论述表明,周扬作为一个文艺理论家,他是深深地懂得艺术创作的规律的。他的结论是,做一个作家,首先当然要有生活,但“更重要的,是要有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能力,一种思想的和技术的武装;而要获取这,就必须付出长期地专一地刻苦地学习的代价。”(同上,第329页)这样的思想认识,同他在鲁艺注重技术的提高是完全一致的。 。 想看书来

10 从“小鲁艺”到“大鲁艺”(4)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近一年之前,周扬在这篇文章中就对文艺界的思想状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作家在精神上与周围环境发生了矛盾”应如何对待的问题。他说,作家来到延安,“处身在他自己所追求的生活中了,他看到了光明,然而太阳中也有黑点,新的生活不是没有缺陷,有时甚至很多;但它到底是在前进,飞快地前进。作家走着他特有的艺术知识分子的步伐,和那生活的步调就不一定合得很齐。有时他觉得生活还远落在他理想后面呢,他停下来,微微觉得失望;有时生活却又实在跑过他前头去了,有一种什么旧的意识的或习惯的力量绊住了,他感到了某种程度上的和生活的不能协调。”(《周扬文集》第1卷第334页)

周扬一方面殷切期望作家们打破自己的生活圈子,和新生活打成一片,解决与根据地这一新的环境不相适应的问题。另一方面,他又说:“延安也不能满足于自己已有的一套,而必须力求改进,使自己成为更广阔,更包罗万象。”“不要因为哪个作家说了一两句延安不好的话(而且并不是说整个延安),就以为是他在反对着我们了。”

“小小的意见分歧,习惯不相同,一时的个人心情不好或感情冲动,这些都不应当提到原则的问题上去。”(同上,第336页)他主张作家走出窑洞,到老百姓中间去,多体验实际生活,参加一点实际工作,更广泛地、多方面地、深入地从日常生活上去和各种式样的人接触,和他们做知心朋友,是一定会有益处的。至于写什么,则完全是作家的自由。“在题材、样式、手法等等上必须容许最广泛的范围。

在延安,创作自由的口号应当变成一种实际。”(同上,第338页)这样一种广阔宽厚的襟怀,同他

《郝怀明如烟如火话周扬》 第14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