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 (第1/4页)
披荆斩棘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据老人们讲,自八百年前秦始皇帝统一中国以来,还没有过这么大的毁灭和灾难。在长安众多的寺庙里,前来祈祷的人们不断问玄奘: 菩萨和佛陀本来是保护众生免遭苦难的,可苦难为什么这么深重?或许玄奘也在问自己: 莫非是佛教传到中国之后走了样?毕竟很多佛经是不懂汉语的外国僧人翻译的。佛教在佛国圣地是什么样?在长安,他带着这样的疑惑遍访高僧,期求指点。 长安南郊的大慈恩寺是玄奘当年住持的寺庙,这里与曲江风景园相邻,曾是长安城里一大景观,花卉周环,烟水明媚,亭榭竟巧,楼阁争辉。每逢节令,皇亲国戚,士庶百官,到此游玩。皇帝赐宴群臣,文人饮酒作诗,百姓泛舟赏菊,之后寺庙一拜,祈福消灾。唐朝诗人许棠这样形容朝野共庆的欢乐景象: 〃满国赏芳辰,飞蹄复走轮。好花皆折尽,明日恐无春。〃 时过境迁,今天的大慈恩寺几乎出了西安市,三面被农田和村舍包围着。大慈恩寺也比我想象的小得多,似乎和一般的寺庙没有太多的区别。并不高大的大雄宝殿前面,人们排着长队点蜡上香,袅袅青烟从香炉上升起。僧人们舒缓的颂经声从法物流通处的喇叭里传到我的耳中。我很难想象这曾经是'长安第一寺', 壮观无比,上千间的殿阁鳞次栉比, 其间小桥流水,亭廊相接, 花草争艳。从天子公卿到平民百姓, 进香者的烟雾缭绕在富丽堂皇的大慈恩寺的上空, 晨钟暮鼓和那朗朗的诵经声在长安城中回荡。今天, 惟有从那雄居中央的大雁塔上才能联想到大慈恩寺昔日的辉煌。 这座七层的砖塔有64米高,线条简单,古朴凝重,看上去略有印度塔的特征,是玄奘亲自设计的,旨在提醒人们记住佛教的渊源。塔内不是玄奘从印度带回的经书、佛像和他翻译的经卷, 而是摆满了任何一个景点都有的廉价的旅游商品。顺着木梯而上, 到塔顶俯瞰整个西安城,现代的高楼大厦和浑厚的古城墙遥相呼应;远眺是养育了这座两千多年古都的辽阔沃土。怪不得大雁塔在建成之后,人们就喜欢到此登高致远。尤其是那些学子们,一旦金榜提名,都要爬上塔顶庆祝一番。他们当时壮志豪情,心比天高,一定觉得整个世界都在自己脚下。即使在今天,大雁塔也是西安最高的建筑之一。在经历了一千多年的风风雨雨,它依然矗立在秦川大地,成为西安的象征。 我以前就爱去寺庙,我喜欢古刹中郁郁葱葱的老树,笼罩一切的宁静,唱诗般的念经声。尤其是那些栩栩如生的佛菩萨的雕塑,常常使我产生神奇的联想: 他们好像真的在倾听虔诚信徒们的祈祷,随时都会从神坛上走下来,给我们以爱抚。每每离开时,心里多少静了一些。姥姥总是说,寺庙是我们生活的中心,我并不明白她指的是什么。在我对佛教感兴趣之后,才了解到寺庙在佛教中的位置。佛教有三宝:佛、法、僧。佛指的是佛陀;法是指佛陀教人追求幸福的方法,也就是佛陀讲的经;僧是寺庙里的出家人。寺庙是佛教的重要标志,它告诉世人在这里有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我们追名逐利,渴求情爱,认为这些能够使我们幸福;而僧人们恬淡清静的生活,禁欲苦修,以求从世俗的苦海中解脱出来,获得最终的自由。我这次来大慈恩寺,不光是为了了解玄奘,还想了解佛教和现代僧人。 寺院的左边是一排传统风格的庭院,不时有一两个僧人进进出出。那里是他们起居、祈祷和静思内省的地方,游客不得入内。看到一个年轻的僧人出来时,我双手合十,问他方丈在哪儿,他向我指了指前边的庭院。不过方丈不在,他问我有什么事,我说想找一个了解大雁塔历史的僧人聊聊。 “你可以找段先生,他知道得很多。他就住在寺庙外的村子里,到那儿一打听,谁都知道以前当过和尚的那个老人。”  '返回目录'   。 想看书来
大雁塔之迷(3)
段先生住的村子和寺庙只有一街之隔,这时正是中午时分,村里的人都端着饭碗蹲在路边,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边吃边聊。鸡和狗在他们身边转着,偶尔有饭菜掉在地上,便蜂拥而来。做好饭的女人尖声地呵斥着那些只顾玩的孩子们。看着这种闹哄哄的世俗生活的场面,我在想是否找错了地方。我向一个正和邻居聊得火热的老太太打听,她说段先生正在打坐。我愣了。 “我就是他的老伴。 他正在打坐呢,谁也不能打搅。 你过会儿再来吧。” 当我转身刚要走时,她又说: “你找他干嘛?” “我想向段先生了解一下大雁塔的情况。” 〃噢,那座寺庙啊。〃 听她的口气,我觉得她对大雁塔也非常熟悉。 还没有等我问,她就说:“我们家在这儿生活了好
《万里无云》 第8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