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三第28讲 (第1/7页)

深圳读客行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阿难!譬如有人,劳倦则眠,睡熟便寤;览尘斯忆,失忆为忘。是其颠倒,生住异灭。吸习中归,不相逾越,称意知根。兼意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生灭二种妄尘,集知居中,吸撮内尘,见闻逆流,流不及地,名觉知性。此觉知性,离彼寤寐生灭二尘,毕竟无体。

如是阿难!当知如是,觉知之根,非寤寐来,非生灭有,不于根出,亦非空生。何以故?若从寤来,寐即随灭,将何为寐?必生时有,灭即同无,令谁受灭?若从灭有,生即灭无,谁知生者?若从根出,寤寐二相,随身开合;离斯二体,此觉知者,同于空华,毕竟无性。若从空生,自是空知,何关汝入?是故当知,意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这段经文是讲意入。

譬如有人,劳倦则眠,睡熟便寤:「寤」,就是醒。览尘斯忆:「览尘」,就是打妄想,就跟参观游览一样。「斯忆」: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回忆。把自己过去经历的事情像看电影一样一幕一幕地回忆,就好像游览一样。失忆为忘:想不起来的事情就算是忘记。

是其颠倒:这个回忆啊、忘记啊,都叫「颠倒」。怎么颠倒呢?按照我们生命的历程,是不是一直往前走啊?可是我们往往回想过去的事情,这是倒退了。

生住异灭:概括前面的回忆啊、忘记啊、睡觉啊、醒来啊,醒来的时候我们在做种种的回忆。这个意入所面对的是法尘——法尘是过去时、过去地、过去事留在头脑中的影子。「生住异灭」这四个字概括两个字就是「生灭」,这是从过程来讲。比如想见一个事情,想了就「生」了;然后把这个事情想完整了,是不是叫「住」?但我们不可能老想一件事啊——想吃苹果了,就变成「异」了;等到了想吃核桃仁的时候,前面吃苹果的那个念是不是又「灭」了?然后核桃仁往下,是不是继续进行这种过程呢?这是把我们心态变化的过程作了一种细致的描述,我们是不是一天到晚就是这种过程?

吸习中归:「吸」,在这里是吸收、收集。收集什么东西呢?收集我们以上醒来的时候所打的妄想和回忆,睡觉做梦中回忆,一天到晚心里想的、嘴巴讲的、身体做的,是不是都在头脑里形成回忆?这个「习」呢,就是以上生住异灭造的种种业(身业、口业、意业),是已经形成的一切的历史。「中归」,因为这里讲意入,意入就是讲意根,意根一般地说为第七识,也有的说为第七识和第八识,都叫意根;如果讲得详细一点,通过第七识吸入传送到第八识。所以「吸习中归」归到哪里呢?归到第八识。

眼、耳、鼻、舌、身在造种种的业,但是我们永远不可能停留在一个境界上。吃了饭以后漱口,漱了口以后要散步……它一秒钟一秒钟地否定。但它能不能否定?不能,那怎么办呢?就要通过意根把前面一切的作为保存到阿赖耶识仓库,即第八识。

不相逾越:我们身口意所造的三业,我们这个生生世世轮回的计划,与这个后浪、前浪一样,它也有个前后的顺序。先造的业要先成熟,但是也有例外。在某一个特定的时空点你这个业的影响力刻骨铭心太深太大,它可以先受报。这就是《楞严经》所讲,「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圆顿大法一步登天,不立阶梯。「不相逾越」,是普遍性而言,因果报应不能逃脱;但对于大善大恶之人可以逾越,改变因果报应的流程,这是特殊性。

称意知根:「意知根」就是讲意入。兼意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这里的「意」包括意入,也就是我们的第七识、第八识这个本体,「劳」,包括意入通过的眠、寤、忆、忘,以及通过的心脏、肉团、法尘等等,凡是涉及到我们这个心能够感受到的。「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十法界一切万法都是由一人一念之所变现。

因于生灭二种妄尘,集知居中:刚才讲的「生、住、异、灭」四相是不是生、灭二相呢?睡和醒是不是也与生灭相对应?醒过来是生了,睡过去是灭了。睡和醒是两种妄相,回忆和忘记其实也是两种妄相,妄相就是妄尘。醒来和睡觉都可以回忆和忘记,在回忆的当下就是忘记。由于这两种妄尘「集知居中」——就今生今世而言,我们的身、口、意这三业能不能消灭掉啊?不能消灭。居哪个中呢?就是在我们的阿赖耶识里面,就在我们意根之中。第七识既有组织作用,又有搜集、保存作用。这个时候它和第八识不分家了。所以我们在造业的时候,如果造恶业,在阿赖耶识里是不是也影响其它的第七识?那我们造善业,同样来讲,是不是也影响其它的第七识?所以一正一反,我们就知道怎样积累功德。一是自己积累功德,其次是随喜别

《印广法师【楞严经】讲记全集》 第三第28讲(第1/7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