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21章 他是怎么做到的? (第1/2页)

楚山孤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也不是没有办法?

听到这个话,朱元璋原本黯淡的眼神一下子猛地亮了起来。

“真的有办法?”

朱元璋呼吸不自觉的加重,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见老黄如此紧张和激动,朱辰都觉得有些莫名其妙。

每一次说到这些历史事件,老黄总是那么的投入,仿佛他就是那段历史中的人一样。

朱辰只能理解为老黄这个人代入感极强。

“有办法是有办法,可是那已经是历史,无法改变,说了也没用。”朱辰轻叹一声。

“不,有用。”朱元璋脱口而出。

“啊?”

这回轮到朱辰怔住了。

有用?

什么叫有用?

难道还能改变历史不成?

朱元璋意识到自己似乎一时情急说漏了嘴,既然现在对方还不知道自己就是来自那个年代的人,而且就是洪武皇帝朱元璋,那他觉得这样挺好。

如果暴露了身份,他还真不知道该如何与对方相处。

端着皇帝的身份吗?

亦或是放下身段?

总之就感觉别扭,不如现在这样平等的沟通交流来得畅快。

以后如果真的有合适的机会再说吧。

只是不知道对方会是什么反应,会不会像自己第一次进这个书店的时候那种直接傻了好几天的状态。

估计现在说了,对方也不会相信。

朱元璋微微笑道:“咱的意思是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习历史总没有坏处,至少对咱有用。”

“嗯。”

朱辰点了点头。

他倒是赞同老黄这个说法。

他和老黄现在的感觉就是,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两人萍水相逢,却又同样喜欢历史。

历史就像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之中有无数的英雄人物,他们在各自的年代闪耀,功与过,是与非,留给后人评说。

这也是历史的魅力和意义。

朱辰接下来想要跟老黄说的,就是一个名留青史的民族英雄。

“洪武年间,倭寇还未形成规模,多以小队倭寇的形式出现,机动灵活,而且东南沿海一带,多是丘陵沟壑,而且水路纵横,举大军剿寇确实不合适。”

朱元璋点头。

朱辰继续道:“既然朝廷的大军不合适剿寇,那何不利用当地政府以及百姓的力量对付倭寇?”

“当地政府和百姓的力量?”

朱元璋一怔,不解问道:“可是,倭寇人数虽少,但训练有素,而且他们的刀很是锋利,一个小队的整体力量并不弱,地方政府的府兵以及百姓能够对付得了他们吗?”

朱辰点头道:“你说得不错,倭寇虽然不是正规军,一般是以小股力量杀人越货,但是却有着严格管制和指挥,更有优于大明军队的刀具,战斗力不俗,别说是地方的府兵和百姓了,就是大明中后期的正规军都难以抵抗倭寇。”

“嘉靖年间,一股仅七十人的倭寇登陆后竟深入腹地行程千里,从浙东窜入安徽、江苏,一路掠杀,还围绕南京城兜一大圈。而当时在南京驻有军队十二万人,却多不敢出战。最后这股倭寇虽然被歼,但明军伤亡竟达四千余人。”

听到这里,朱元璋再一次拳头捏得咯咯响。

七十人的倭寇,十二万军队竟然不敢出战?

这是何等的耻辱?

朱辰也觉得有些夸张,七十人的倭寇竟然让明军伤亡四千余人,这其中恐怕也有不少见不得光的贪污腐败之类的勾当吧。

这是他之前写小说时候查阅的历史资料,并不是他随口捏造的,不管有没有这么夸张,但至少证明了一点,当时的倭寇真的不好对付。

“但是在嘉靖年间,面对如此难缠的倭寇,有一个人却依靠百姓和矿工,让倭寇闻风丧胆,平定倭患,让原本混乱的大明沿海一带为之一清。”

“谁?”

朱元璋焦急的问道。

前面朱辰说的让他听得着实憋屈,现在朱辰说的则是让他精神为之一振。

《明史》很厚,光是列传就有二百二十卷之多,他当然没有能够全部看完,那些后世的他基本没看,因为他也不知道是谁,看了也是一头雾水,自然也不知道朱辰说的是谁。

朱辰则是狐疑的看了他一眼。

不是。

《大明:书店卖明史,朱元璋懵了!》 第21章 他是怎么做到的?(第1/2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