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23部分 (第1/4页)

风格1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单不名果然对南渡以来的宋朝情况了如指掌,他神情激烈,侃侃而谈:“我朝最大之特点就是不抑兼并,比之前唐相差十万八千里。并不是好歹问题,而是立国思想不同。前唐承自鲜卑之魏国,乃胡族紊乱中原,农事残破之后,黄河南北人烟稀少,地土广大,百姓四处奔波飘零,为了笼络百姓,涵养财富之源,把国家荒地立为均田之制度,每户男丁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女丁减半,各缴纳租调若干,租为谷物,调为布帛,输纳国家财政,由是,百姓安定,农事恢复,国以富强,中间禅代以大隋朝,也是以均田为本,因循下来,唐制度中百姓田地都有得耕种,宛然有圣贤所言之大同之风采,奠定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之局面。然而,唐之中后,较前汉之中后,情形完全相同,承平日久,人口增加,田地就开始不敷使用,于是争夺之,混乱之,田制渐渐失败不用,是以有中唐之两税方法,降至于五代及我朝,土地崩坏如后汉,所以,我们朝太祖太宗就学习后汉故事,对田野制度不加约束,于是,民人官兵,所占田地就极为不均衡,多者千百顷膏腴,少者无立锥之地,尤其我朝南渡以来,不论皇家,文臣武将,还是豪绅土财,都乘动荡不安之势,大肆掠夺,建制家业,奸相秦桧受永丰圩赐田数万,大将张俊田庄二十,横行无锡,嘉兴十二县,年赋六十万斛,到我朝理宗年间,岁收租米上百万石者有之,当涂之广济圩,宣城之惠民,政和诸圩,芜湖之万春,永兴等圩多被官僚霸占。土地兼并之后,百姓自然流离,我朝苏湖之地乃是最富区,,人言,看吴侬之野,茅屋炊烟,无穷无极,皆佃户也。佃户之租有两种,一为分成,一为定额,轻者二五分,重者四六分,三七分,定额者上田一至二石,中田七九斗,下田三五斗,其

实额外盘剥极多,要交纳耗米,靡费钱,而且佃客随田,不能随意退佃,其家属也要为地主服务,甚至于地主随意杀害佃户之事经常发生。总之,我朝土地之制度极伤百姓之心。“

单不名叹着气,捻着花白的胡须苦笑:“赵将军,难道北朝不是这样吗?”

我想到了中国近代后期轰轰烈烈的土地大革命,想到了土豪劣绅,想到了农民协会,想到了红军。

“无地百姓能占多少?”

“可能十之五六吧。”

“这样严重?也就是说全国一半以上的农民都是受压迫剥削的佃户了。”

“大概吧。”

“县令大人家占若干?”我问道,既然豪权之家能广占土地,想来单家也不会落后吧?

“二顷。”

“二百亩?”

“嗯。”

“家里有几人?”

“四世同堂,连带仆从,左右一共五十三人。”

“哦,也就是说平均每人四亩地,不少啊。”我想到现在的农村人均一亩半地,就能温饱小康了。

“什么不少?老夫家人自己耕作,勉强糊口而已。”

“每年交纳多少赋税?”

“嘿嘿,不交了,自老朽考上进士至于今,我家为官户,不再交了,否则,还不把全家饿死?”

“四亩地一亩产米最少一千斤,就是四千斤,不少啊。”

单知县奇怪地看着我,“两季节水稻也多不过六百斤,顶上好之田偶尔能有六七石之获得,遇见有水旱灾害之年,三四石就满足了,中下之田要差上一半以上,哪里有成千上万斤?喂,赵将军,是不是您师傅能寻常种出上千斤之米稻?”他的嘴巴翘起了胡子,隐隐有讽刺之意。

我马上明白自己失言了,现在的化肥加品种改良那时候谁知道啊?别说两季节三季节的高产稳产的水稻一千斤,就是一季节冬小麦在河南的

温县基地都能打717,2公斤了,真说出来还不把他们吓死?!

“老先生啊,将来确实会有千斤和数千斤的水稻的,哦,不说了,现在都谁有免税之权?”

单知县还是怀疑地想着我的千斤浮夸产量,敷衍道: “官户和寺庙不交,其实,一些非官宦权势之家也勾结官府大量隐瞒田产,占田数千亩却只交数亩,甚或连户主名字也未见的。”

“土地兼并真是害国不浅!”

“是啊,所以我朝君子都有激愤之言曰:地主之说,前代犹谓之豪民,谓之兼并之徒,宋来则公然号为田主矣。”

我想到了东汉,问:“后汉不是也建立大量田庄吗?庄主拥有徒附千万,为什么不见有多么动乱?”

“哦,将军有所不知,两汉时我汉民未经大

《扛挺机枪到南宋》 第23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