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11部分 (第1/4页)

温暖寒冬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没国”、“谌离国”、“夫干都卢国”、“黄支国”、“已程不国”都有贸易往来,但汉书里记载的这些国家都是现在的什么地,专家们还在争议讨论中呢。

汉代富人的困惑——家在何方?

如果在汉代做富人,你会有一个困惑,那就是家在何方?

西汉的二百来年间,随便翻翻《汉书》就可以看见十来次、在政府指引下的富人集体大搬迁。

刘邦那就不说了,天下平定后,向都城引进点人口是应有之义;

汉惠帝时曾经两次发长安六百里内的人口入长安,两次合计迁徙了三十来万人;

汉武帝时,两次把郡国豪杰以及资产三百万以上的富人都迁徙到了茂陵、云陵;

汉昭帝时,则募民迁徙云陵,这次好一点,是募集,不是强迫迁徙,随后有迁三辅富人到云陵;

汉宣帝时,又迁郡国吏民资产百万以上者到平陵、杜陵;

汉成帝时,又迁郡国豪杰和资产在五百万以上者到昌陵……

土是王土,臣是王臣,王让你迁一迁,没问题吧?呵呵

只可惜这个生意还是要讲究地利、人脉的,过个几十年,全国富人就要来一次半强迫性质的举国大搬迁,虽然都搬到了一起,或许能够发回聚集效应、能建设几个总部基地,但每次搬迁,就意味着原有的营销体系、人脉都要推倒重来了,这在汉代那种人流、信息流条件下,对一个企业还是影响比较大的。别说那时候,就是搁在现在,你把上海的富豪硬搬到北京来,他那生意也未必能继续做的那样好了。

家在何方?业在何方啊?

。 想看书来

王莽激情引发经济大出轨(1)

儒家:从江湖到庙堂

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从此之后,儒家登堂拜相的人数越来越多。钱穆大师总结过,汉朝开国时,担任丞相的先后有萧何、曹参、王陵、陈平、周勃、灌婴等,几乎都是部队出身;文景之治的时候,也主要是开国军人、或者周亚夫、刘舍这些*做丞相;汉武帝一开始用的丞相也主要来自于公候世家,只有公孙弘是以布衣资格拜相,从某种角度上看,这公孙弘是真正的“儒家第一相”,从此之后,儒家力量越来越大,汉昭帝、汉宣帝时,只有出身儒家才有资格当丞相。

从军功、到世家,到儒家,在这种人事制度变迁背后,实际上体现着儒家力量的逐渐增强,汉初,儒家不过是黄老大政方针下的百花之一;汉武帝时,已经是国家钦定思想;此后,儒家已经从思想领域,堂而皇之的切进政治领域。

回首孔子周游列国,郁郁不得志,悠悠三四百年啊,儒家学术终于从江湖之远,走到了庙堂之上;完成了从草野向冠冕堂皇的转变。儒家学术地位的这种转变,对中国民族的哲学价值、思想价值,先哲讨论已多,本文不想做太多涉及。

之所以在文首先简单回顾一下儒家的庙堂历程,是因为在西汉后期,儒家学术是如此的兴旺发达,是如此的势不可挡,是如此的纵横在思想领域、政治领域,乃至经济领域,在这种任意驰骋的大背景下,儒家思想所蕴含的复古主义思潮,终于掀起了一场经济发展史上的大风暴、大悲剧,这场悲剧的第一号男主角就是——王莽。

从政治复古到经济复古

货币主义的当家人弗里德曼在《资本主义与自由》一书中表示:人们普遍相信政治和经济是可以分开的,并且基本上是互不相关的,相信个人自由是一个政治问题,而物质福利是一个经济问题;并且相信任何政治安排可以和任何经济安排结合在一起。这种观点是一种错觉,在政治和经济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政治和经济的安排只可能有某些有限的配合方式。

公元9年到23年,王莽创立“大新帝国”,在全社会近乎疯狂的复古主义思潮下,在政治领域复古主义的驱动下,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纲领、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理想、实现自己的政治承诺,以王莽为首的一干政客“相信任何政治安排可以和任何经济安排结合在一起”,开始从政治领域试图逆向驱动经济,终于搞了一次经济大复古,不顾人口质量与数量的现实情况,不顾知识存量,只想在激励机制上做手脚,志向是远大的,但结果是他失败了,而且失败的很惨。

王莽这孩子成功就成功在能把儒家的那套假道学玩得出神入化,翻翻史书,王莽的文章、诏书中随处可见引用的子曰、诗云,一会《孝经》、一会《春秋》什么的,儒家的东西领悟的很透彻、学习的很到位,也就是靠着儒家

《千年财经》 第11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