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 (第1/4页)
瞎说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孔子教育与老子教育的区别(3)
孔子的智能儒学教育观,原儒形态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代表着人类在进入慧性被完全屏蔽时期以后必须恪守的智能学习方法。虽然历史上老子和庄子都曾经批评过他的思想,但都并不是彻底地否定。因为人类智能时代的出现,是一个必然的现象和过程。孔子教育学的名言,是“学而时习之”“思而不学则殆”。这一教育学的名言,是高度符合单纯进行人类左脑记忆开发教育的至理名言。而且,他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原则,规范着智能教育的基础和方向。所以,孔子的原儒智能教育思想是社会进程中的必然产物,符合着社会的必然需求,因而成为儒学智能教育、左脑智能开发教育的一代开山宗师。
但是,汉代的改良儒学,违背了孔子所创立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原则,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全面的篡改。不仅提出了反人性、违背生命平等的三纲学说,而且对教育发挥的则是:知识越学习的多,积累的资本就越多,功名也就愈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学海无涯苦作舟”,智能学习成了自找苦吃,不达目的誓不休,由此而诞生出“头悬梁”、“锥刺股”等等刻苦的自虐式的学习方式,都是为了积累知识,从而“屯货居奇售帝王”,以换取一官半职。这就是他们的教育思想。像在宋明的时候,他们直接就这样公开在教育中倡导。孔子对智能教育的创立和奠基,却为他的后来者铺平了胜利成功之路。汉代以后智能儒学的受益者,最终都是名利双收,于己、于家、于国皆有利。其实,改良儒学教育的目的,是巧妙地顺应和满足人类的私心贪欲,促生、促成人们的执着与妄想。
改良儒学,在抛弃了孔子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教育原则以后,虽然以孝道立教言,却并未超出家庭的小私,并非大公。儒学的仁爱,无法步入“以百姓之心为心”的天下为公,缺乏普世价值的终极关怀和众生平等的胸襟。像汉朝提出的三纲五常,就将中国长期禁锢在与西方教育、社会体制格格不入而落后一个台阶的窘境之中。什么“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完全失去了老子所提倡的那种众生都是道生德养的平等观,在道德面前人人都应当平等,用道德来保持人类的平等。他违背了这个原则。因此,智能儒学教育的这种培养模式,二千多年来一直是“十年寒窗为做官,名利场中争短长。”一旦获得了名利以后,那就拼命维护,去争夺,演出了一场场反复登场的忠奸互斗,你死我活,粉墨登场,轰轰烈烈。皇帝则用名利作为法宝,将儒士们玩弄于掌股之间,收为鹰犬而用,苦难的始终是平民百姓。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所开创的儒学智能教育,在汉代经过全面的改造,终于成为智能文明社会时期的总代表,成为智能思维法的“至圣先师”,孔子的原儒,是中国智能教育学的导师,但是要注意智能教育法并非慧性思维法、慧智同运的教育法。他所开创的儒学智能教育,虽然是优秀的,却并非最全面和最正确的。与西方亚里士多德为代表所创立的西方智能教育内容相比,就存在着孔子的继承者们并未能将智能教育全面地推进和发展,而是停留在原地,将原儒改造成皇家的御用文化。这一部分内容,恰恰又正是中国教育界导致整个社会落后于西方智能教育的原因。因而智能教育的世界中,绝无所向披靡的天才,只会存在攻无不克的团队。中国汉代的儒学界,正是这样的一个“优秀”团队,他们运用孔子的原儒思想,经过削足适履的改修,迎合皇权需求,成功地登上了独尊的宝座。
所以,历代国器在手的皇权者们全都极力推崇孔子,借用道学对人类品质分类法的名称,用“至人”、“圣人”对孔子进行褒扬。在当今世界的今天,人类对于左脑智能思维局限性的认识,已经越来越明朗化,正在自然地寻觅着慧性右脑思维的回归,我们也应当正确地分析这些历史现象,不应当让儒学唯智教育法遮蔽住比智能教育法更符合大道自然规律的老子慧性教育法的复兴。
老子的慧性教育观与孔学不同的重点,是老子提出的“益损”教育之法。
“益”,是“善”、“正”、“德”的智能教育培养,是大脑皮层有序化的整理,是益于智能意识建立正识、正意、正觉、正念的学习积累;
“损”,是弱其志,转化清除体内怒、悲、喜、恐、思五志的生成,规范和制约智能意识中的三个体元联合起来产生“恶”、“邪”、“魔”三种心识、意识、智识的可能性,全面清除智能意识的代表识神阻挡心
《慧性图文思维教育》 第9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