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1/4页)
一米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裁�耍�倍�∏榛缎Γ�倍��汲了迹�倍��焕嵯隆�
当单纯的演员行业使他感到才能受到局限时,便参与了导演和编剧的行列。1959年邦达尔丘克出任莫斯科电影制片厂的导演,从此执导了十部电影,成就赫赫,三十二岁被授予“苏联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后来又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英雄”和“列宁奖金”获得者。
1959年邦达尔丘克根据肖洛霍夫的小说《一个人的遭遇》,用七十四天的时间拍摄成同名电影,自任编剧、导演与演员。同年在莫斯科第一届国际电影节上获金奖,在瑞士、华沙等国际电影节上获大奖;以后又在卡罗维发力国际电影节上获最佳反法西斯影片奖,在乔治敦国际电影节上获荣誉奖。这些荣誉来之不易。邦达尔丘克说:“这部影片实际上打开了一个选题禁区——以一个曾经作过俘虏的人为题材。”那时,苏联当局有个硬性规定:文艺不得触及1937年的题材,也不得涉及战俘问题。那部影片被扣压了一段时间,还是放行了。影片体现了邦达尔丘克的艺术特色,即高超的技巧和细腻的心理刻画。
文学是电影之本。邦达尔丘克酷爱俄罗斯文学。他决心将列夫·托尔斯泰的经典作品搬上银幕,以满足广大观众精神上的需要。他认准了《战争与和平》这部不朽之作。好心人劝他不要冒此风险:因为大洋彼岸的美国以巨资拍过这部作品,而且参加演出的都是一流演员。然而邦达尔丘克要突出的不是英雄和美女,而是俄罗斯平民百姓的力量和民族精神。他花费了多年的精力终于在1967年把托尔斯泰的巨著搬上银幕。一个多世纪以前贵族与平民的生活,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得到了真实地再现。他是该片的编导,同时在片中扮演了彼埃尔这个重要角色。该片于1968年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邦达尔丘克成为苏联电影界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一代电影人的经历(2)
1975年,为纪念苏联卫国战争胜利三十周年,邦达尔丘克根据肖洛霍夫的小说《他们为祖国而战》拍成同名影片,自任编剧和导演。
邦达尔丘克认为除了肖洛霍夫之外,还没有一个苏联作家如此描写过苏联士兵,战争中的人。他们昨天还是农艺师和教师,不习惯于打仗,他们擅长的是和平劳动。这部影片没能在节日前夕与观众见面,因为当时的苏联国防部长格列奇柯元帅在审查之后,认为不能容忍描写战争的影片中没有高级军政指挥官出现。
邦达尔丘克善于扮演极其不同的角色,特别是士兵,显然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关。在《一个人的遭遇》中他扮演的是士兵索科洛夫,十几年后,他在《他们为祖国而战》影片中扮演的是伊万·兹维亚金采夫。战争的岁月使邦达尔丘克深刻理解了士兵的心理,他在自己所饰演的角色中表现了人民的功勋和英雄气概的源泉。
1982—1984年邦达尔丘克与墨西哥电影界合拍了双集片《红钟》。第一部《战火中的墨西哥》,第二部《我看见了新世界的诞生》。这是以美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著名的评论家约翰·里德撰写的《奋起的墨西哥》和《震撼世界的十天》而创作的革命历史剧。
1986年5月苏联举行了第五届电影工作者代表大会。邦达尔丘克,这位赫赫有名的苏联电影人,不但没有被选入理事会而且连代表也不是。说明苏联改革时期意识形态的斗争的尖锐性。当时著名的电影导演尼吉塔·米哈尔科夫表示:“对谢·邦达尔丘克的影片和为人可以持有不同的态度,这是个人的事。但不把拍成《一个人的遭遇》、《战争与和平》、《他们为祖国而战》的人(且不说这几部影片已成为我们祖国的文化历史)选为代表大会的代表,这纯属胡闹……”
苏联电影商业化的倾向日趋严重,邦达尔丘克坚守自己的艺术阵地,没有随波逐流,没有去拍摄警匪片,而是根据普希金的悲剧改编拍摄了《鲍里斯·戈东诺夫》。这是一部题材严肃的作品。《鲍里斯·戈东诺夫》是普希金二十七岁时完成的悲剧,探索的是人民与政权的关系。
电影界的极端分子极力排斥这部影片。在戛纳电影节上最后一天放映这部影片时,苏联竟没有一名记者在场,事后却宣传电影失败了。而这部影片那天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邦达尔丘克本人扮演了鲍里斯·戈东诺夫。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角色演完了,影片拍成了,可是我夜夜醒来时还是以鲍里斯的生活而痛苦而死亡。摆脱一个角色是极其困难的。”可见他的关注与精神集中的程度。他又说:“一部经典作品,无论与我们今天怎样相比,它总是有
《墓碑天堂》 第4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