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16部分 (第1/4页)

巴乔的中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

第二,诸葛亮大概劝谏过刘备,但刘备没有听从。所以诸葛亮说,如果法正活着,一定会劝阻刘备,刘备可能会听法正的劝说。

第三,刘备虽然声称得到诸葛亮后“如鱼得水”,但关键时刻,诸葛亮说的话还不如法正的意见。由此可见,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似乎并不那么“如鱼得水”。

刘备临终时向诸葛亮托孤,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既是托孤,又说若其子不才,诸葛亮可取而代之。后人认为,刘备临终之语,透出了对诸葛亮并不十分信任的弦外之音。所以诸葛丞相急忙哭着表白道:“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固然好,但终究比不上与关羽、张飞的关系。荆州地处魏、吴之间,乃兵家必争之地。刘备占有荆州后,守卫荆州的最佳人选无疑是诸葛亮,但刘备却令关羽留守荆州,个中玄机真是耐人寻味。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定孙刘之交者,武侯也。有事于曹,而不得复开衅于吴。为先主计,莫如留武侯率云(赵云)与飞(张飞)以守江陵,而北攻襄、邓。取蜀之事,先主自任有余,非凡不必武侯也……然则先主岂不能将羽(关羽)哉?且信武侯而终无能用也。疑武侯之交固于吴,而不足以快己之志也……先主之信武侯也,不如其信羽,明矣!”

孙刘之盟是诸葛亮订的,而且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在东吴做官,诸葛亮与东吴关系比较好尽人皆知。刘备可能觉得如果诸葛亮留守荆州,以诸葛亮与东吴的关系,说不定会做出有损蜀汉的事来。所以,刘备宁愿用一个有勇无谋的拔扈将军关羽留守荆州,也不愿用诸葛亮。

刘备东征孙权时,尽起倾国之军,却没带诸葛亮,这也令人有所不解。所以说,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虽然历来被称为君臣关系的典范,但并不是人们想像的那样美满和谐。

再者说,刘备创业未半便死了,如果他统一了天下,他与诸葛亮到底还能不能和谐相处,更是难说。

一般来说,君臣关系之难处,不在创业之时,而在守成之日。

由于专制暴君握有生杀予夺之大权,所以,“功成不居”、“功成身退”成了功臣们得以善终的唯一出路。史上倒也有些成功的例子,如范蠡、孙武的飘然引退,张良、韩世忠的与世无争,萧何、郭子仪的谨小慎微……

而更多的情况是帮助汉高祖打下天下的淮阴侯韩信被杀前讲的那句话:“狡免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有的甚至于敌国未破,而功臣先亡……

功臣命丧暴君、昏君、甚至“明君”之手的例子太多了,这此不妨随手拈来一批,如伍子胥、文种、商鞅、白起、李牧、韩信、晁错、周亚夫、灌夫、窦婴、李广、桑弘羊、赵广汉、韩延寿、杨恽、萧望之、杨震、邓骘、杨修、崔浩、尔朱荣、斛律光、高熲、贺若弼、长孙无忌、郭崇韬、岳飞、赵鼎、李善长、刘基、朱文正、傅友德、朱亮祖、蓝玉、解缙、于谦、夏言、曾铣、张经、高攀龙、杨涟、左光斗、熊廷弼、袁崇焕……可谓不胜枚举!

有的功臣则在君王的猜忌下度日如年,不得不铤而走险,举兵反叛,结果被“王师”名正言顺地消灭,如彭越、英布;也有些权臣,生前虽然独掌大权,但死后遭到皇帝的清算,如霍光、张居正;也有的则干脆或明或暗地进行改朝换代,如王莽、曹操……

曹操生前虽然没有废掉汉献帝改朝换代,但他说得很明白:“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周文王生前虽然未灭掉殷纣王建立周王朝,但他已经为弟弟周武王灭殷奠定了基础。曹操说他要做周文王,即说他在世时不会废掉汉献帝,而是将这一历史使命留给自己的儿子。

说到曹操,笔者倒想多说几句。

人们评价历史人物一般采用两个标准,一是“成败标准”,一是“忠奸标准”。成则英雄败则寇,多是指皇帝而言的,这几乎成了一条定律;对臣子而言,则以“忠奸”为分水岭,非忠臣即奸臣,罕有例外。

如果曹操果敢地取代汉献帝即皇帝位,然后扫平刘备、孙权,统一天下,将帝位传个一二百年,那么,曹操理所当然是一个王朝的开国皇帝,与“黄袍加身”的“宋祖”又有什么分别呢?而且,以曹操的多才多能,在历史上的地位恐怕要远远高于宋太祖。果真如此的话,谁还说曹操是“汉贼”、“奸雄”?

可惜曹操是武大郎攀杠子——上下不够头。他既没有代汉称帝

《经国巨贾吕不韦》 第16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