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9部分 (第1/4页)

季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我记得大概是1954年5、6、7三个月。那时天气很热,我和于春早、刘祖法来到了北京宣武区香炉营五条8号侯先生的家。这是一个两进的小四合院,后院住着房东,侯先生一家就住在前院。

当时侯先生也就30多岁,看上去博学智慧很帅气。侯夫人王雅兰女士也很年轻漂亮,她原来是有名的京剧演员,和侯先生结婚后,为了支持他的事业就告别了舞台,在家相夫教子,照顾全家人的生活。

侯先生夫妇住三间北房,岳母带着侯耀华、侯耀文、侯住在南房,我们三人住在西厢房,东厢房是厨房和厕所。刘祖法是创作组的,他的任务是向侯先生学习相声创作。我和春早学习相声表演。

侯先生和侯夫人知道部队领导给我们布置的学习任务,十分支持。侯先生决定亲自教我们他的代表作品《戏剧杂谈》、《空城计》、《夜行记》三段相声。

回想这三个月,可给侯先生夫妇累坏了。当时,侯宝林是誉满全国的相声名家,是大演员,跟我师父郭启儒先生刚刚加入中央广播说唱团。他们的合作被相声界称做“黄金搭档”,当时正处于表演事业的高峰,演出任务十分繁忙,在北京的各大剧场、各大单位演出不断,有时还去中南海给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说相声。侯先生是大家,也是严师,对我们的学习要求很高。因为我们学习的这三个段子,不仅集中了京剧唱、念、做、打四项基本功,还是倾注了侯先生多年研究相声的心血、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代表作。这三块活是他的“杀手锏”、“看家活”,也是轻易不传人的。既然教了我们,侯先生是不允许我们马虎过关的。虽然我和春早在相声改进小组时学过一些京剧基本功,在沈阳军区文工团也学习过形体训练,可是在侯先生眼里我们学的只是皮毛,跟他的要求差得远呢,根本谈不上有身段。于是,侯先生给我们布置任务:每天一大早儿,我们去陶然亭喊嗓子。回来后,由侯夫人教我们练起霸、云手、跑圆场。她对我们的要求也很高,一招一式、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严格把关,直到我们做得符合标准为止。到了九十点钟,侯先生起床洗漱之后,沏上茶给我们排练节目。

侯先生住的正房三间,里屋一间是卧室,外屋两间是客厅,我们就在客厅里排练。我们哥儿俩一张嘴,侯先生就急了。因为我们俩在相声改进小组时,说的还是“京字京腔”的北京话,去了东北两年,下连队为战士演出体验生活,接触的都是东北人,我们俩也学了满口的东北话。侯先生说:“这哪儿行啊!你们俩可真机灵啊,去了东北两年就学会了地道的东北话,要唱二人转行了,可咱们这是相声啊!以北京话为基础是相声艺术的特色,说东北话就不对了,得改!”就这样,他一句一句地教,我们一句一句地改,一招一式地排练,刘祖法在一边记录着。

那时,侯先生30多岁,精力充沛很有激情。在三个多小时的教学排练中,他一丝不苟地教,我们认真地学。从外在的一个手势动作、一个眼神,到内在的心理节奏、思想感受、内心的潜台词,都一一地边讲边教。我俩认真地体会学习,刘祖法认真地做着笔记。不仅是相声的表演,连相声的结构、相声的包袱儿、相声的源流、相声的各种技巧都毫无保留地一一说来。三个月下来,我和春早学了三段相声,刘祖法记录的承载着侯宝林表演体系的《侯宝林谈相声》一书的初稿也完成了。后经侯先生逐字逐句整理修订、丰富内容,终于为相声表演艺术留下了一本教科书。今天看来,这也是相声有史以来,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生动介绍相声表演艺术最权威、最系统、最有价值的教学著作。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在侯宝林先生身边的日子(2)

记得当年侯先生给我们上课的时候,6岁的小阿弟(侯耀文的小名)就坐在小板凳上认真地看着学着。有时候侯先生着急,当着孩子不好说我们,就把阿弟轰走。等到没人时,阿弟跟着我模仿起侯先生的说唱动作,都是有模有样的。

每当侯先生和我师父演出时,就带着我们去观摩。那时,他们经常演出的节目有《戏剧杂谈》、《妙手成患》、《夜行记》等节目。等到了后台,侯先生就根据剧场观众的反应,一一给我们讲解。等我们学好了,他又给我们联系剧场,安排我们演出实践,并且亲临现场看我们演出,挑毛病。直到他看到我们演出时,包袱都响了,我们使对了,他才满意。

侯先生在给我们排练《夜行记》时,可下了大功夫了。因为这段相声的“甲”人物主线很完整,他一上台就是这个人物。不进戏吧,表演得不对,人物

《七嘴八舌侯家事》 第9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