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10部分 (第1/4页)

生在秋天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辩会上说:“这是你第一次当‘洲际导弹总设计师’,但愿这不是最后一次当设计师。”

今天的王永志已经是世界闻名的国际宇航科学院的中国院士,但他深深记住另一个伟大科学家的话:我们所有的科学高峰,都是踩着前辈成就的阶梯而攀登的,而科学的高峰是无止境的,宇宙所有未知的探求,还在我们看不到的山峰之上。

王永志回国了,他心里揣着难以数计的探索求知回来,回国的王永志穿上了他少年时就期望的军装。中尉王永志昂头挺胸走进了军营―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的总体设计部。从此他就与火箭捆绑在一起,情深谊重,生死相依,度过了风风雨雨、轰轰烈烈激情燃烧的岁月。走进他的办公室,一个巨大的地球仪伫立在大办公桌前,举目洁白的墙壁被一幅五百万分之一比例的世界大地图占据,足见其心胸的宽阔,志向的高远。

2 走进王永志(1)

当你走进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巍然伫立的大门,踏进中国现代火箭摇篮那片土地时,仿佛就能感到一种立体的震撼。历经岁月,当年的七机部第一研究院在20 世纪90 年代初已对外挂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简称研究院)。

研究院晶莹的大理石广场就铺砌在从前荒草丛生的泥沙上,上面矗立着一幢幢抗八级地震的一院办公楼,如同托尔斯泰故居样式的长征图书馆就建在广场右侧过去的荒坟堆上,面对着办公楼的中华航天博物馆宛如古希腊城堡,高耸入云。中国长征系列火箭在博物馆里排列成历史之柱,而从太空返回的飞船则在巨大的航天港里歇息,如同待命再次出征的勇士。在这儿你可以和唐朝的烟花火炮、与宋代的火箭、明朝万户飞天的风筝、敦煌飞天的壁画以及现代长征系列火箭的12 个兄弟一起,做着飞天的古梦,重温飞向太空的历史。当你梦醒之时,航天博物馆会告诉你,这不是在古代而是在21 世纪― 中国起飞的新时代。广场正中,宛如火箭发射架般的高高旗杆上,飘扬着一面五星红旗,环绕着它的是航天人展开干太空的蓝旗。

看几十里绿树成荫,一条银带似的公路穿插环抱着数十幢乳白色大楼。厂房林立的航天城里,夜晚有万盏灯火与星空辉映,白天有车如川流不息歌吟鸣笛。地上的绿草漫过每一寸土地,楼台亭阁,水榭长廊,似苏州的园林。不然中华总工会怎会把“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的牌匾授给研究院呢?走进研究院,从数以千百计的航天人的言谈中,你都能听到一个被赞扬的名字,这个名字就是王永志。

也许是上苍冥冥中的安排,也许是你的每一根血脉里都燃烧着祖先飞天之火的激情,从青春岁月直到今天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王永志,当过火箭总设计师,系列总设计师,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 从王永志的脚步里,可以看见中国走向太空的艰难坎坷崎岖不平的道路;从王永志的身上,可以看见中国在迈向世界强国的征途中不畏艰难,不屈不挠,勇于攀登,无私奉献,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坚的英雄气概。

从20 世纪80 年代起,王永志就成为中国跨世纪研制的新一代火箭技术的领军人之一。是他提出火箭型号研制要形成系列产品,是他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这一划时代的壮举中,提出了三步走的宏伟设想。

有中国火箭之父美誉的钱学森对来看望他的中央军委领导自豪地说:“我推荐的现任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不错吧,年轻时就崭露头角,他大胆进行逆向思维,很懂得科学的辩证法,和别人不一样。”可王永志无论在什么时候,不管取得了多大的成绩,他铭刻于心的是钱学森、任新民、屠守铐、黄纬禄、梁守桑、谢光选等老一辈科学家对他的言传身教。他从这些开创新中国高科技事业的先行者大师们的身上懂得,作为一名科学家,他的所有成就都是在前辈科学家搭起的阶梯上向上攀登取得的。王永志的心里永远铭刻着这个真理。

王永志说,也许是我的命运好,一干型号就置身于大师们呵护慈爱所营造的氛围里,他们用双臂举起我向科学的山峰攀登。干航天这一行,虽然一辈子都在提心吊胆,但是有一点一定要记住,用百分之九十九的智慧精力来消灭失败,剩下的就只有一个词― 成功。也许这就是王永志的斗争哲学吧。

人都有困惑的时候。王永志非常喜爱毛泽东的诗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坐在世界地图下办公桌前的王永志,有着一张被大西北沙漠的风刀沙针雕刻的脸,宛如罗丹著名的雕塑《 沉思者》 。这位饱经了世纪风霜、沐浴过几十年靶场火焰

《天歌》 第10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