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18部分 (第1/4页)

吻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的旮涣η渴辈钚┌伞U庋�讼�顺ぃ�问票浠�痛罅恕�

可他老吴哪有什么反心,一心只想舒舒服服做他的亲王兼云贵王呢。问题是你想,别人不干。反过来,你还得经常把心提着点,生怕做错了什么。

于是,吴三桂与朝廷之间便处在了一个很有趣的相持平衡阶段。表面上,君臣和睦,俨如一家,彼此毫无芥蒂;私下里,又各怀心事,互相猜忌,暗中较着劲。

朝廷严防吴三桂势大甚至谋反,威胁大清统治,处心积虑想削弱乃至剪除他;而吴三桂却如履薄冰,小心翼翼,用尽一切办法想打消朝廷的疑虑,同时欲世代守着云贵,担心朝廷不履行诺言,撤其藩地。

双方你来我往,明和睦、暗斗法,不知有多少回合。大体上乱前可以分为两个时期,朝廷举措也可分为两个阶段。

康熙亲政前的四辅臣时代(1661—1669),采取拉与打、放与制相辅相成的稳健之策。一方面,对整个三藩,不仅对吴三桂,百般笼络,依赖他们镇守南疆广袤之地,严防大陆抗清之火死灰复燃,以及对付海上台湾郑氏及叛服无常的少数民族土司。

另一方面,时不时用一下杀威棒,敲打敲打他们,尤其对吴三桂,从而逐渐削夺其权力。比如把吴三桂的心腹爱将们调离云贵,异地任用;对其精心建置的忠勇、义勇两营来个釜底抽薪;等等。当然,做得肯定会柔和一些,总得让老吴有台阶下吧。

啥时想过要叛乱(2)

你还别说,这一招还真不错,效果很显著,朝廷越来越占据了上风。毕竟位置不一样,只要你措施不过激,不把三藩特别是吴三桂逼反,后者终归是臣下,还是只能被动接招的。

再来看看老吴又是怎么接招的。你不是担心俺有兵马吗,好吧,俺就裁个五千来人给你看看;你不是害怕俺权力过大吗,好吧,俺就辞去总管云贵两省事务,并交出用*。

有人认为吴三桂是欲擒故纵,不足为信。太高看老吴了吧?不错,他的基础仍在,不然以后也造不成反,但年复一年下去总有枝不繁叶不茂、触及根本的时候,他老吴不会不知道这个理吧?但这么多年依然老办法照旧,也能从一个侧面看出他吴三桂到底有多少无奈与反心了。

如果朝廷就这样稳健下去,和平解决三藩应该不是问题。也许吴三桂这一代不行,毕竟是他自己打的“江山”, 根深叶茂,坐得当然更稳当些,但人总在老去,你看后来的结果,就是不反,吴三桂又能活几年?

待下一代上来,威望、实力、根基什么的,可就差多了,解决也更方便些;要是还有下下代,那就更不用说了。

但事物的发展哪有想得那么好?康熙时代正式开始(1669)后,当朝政策便迅速改变了。告别了稳健,迎来了冒进,三藩之局很快动荡起来,和平解决之路渐行渐远,铁血之决马上来到,短短四年,战争便爆发了。

从大顺军余部李来享等夔东十三家于1664年败没起,安定不到十年的国家与民众,再一次卷入血与火的狂暴之中,其规模之大、破坏之巨、国难之重、民创之深,比起大清入关后的战争与杀戮,又差了几许?

而这,人们往往把责任推给了吴三桂们,实则康熙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因为是他的意气用事,草率轻狂,才挑起了战争。吴三桂即使处于最佳时机亦无反心,十一年(1662—1673)下来,就是到了康熙一再放出手段时,起初也还是没有谋反之意的;只是后来被逼得实在无路可退了,底线被完全突破,才反戈一击,发动了所谓的“三藩之乱”。

比如康熙十一年(1672),也就是大乱前一年,当吴三桂举办六十大寿庆典时,朝廷准许他在京实为人质的儿子吴应熊偕妻与子世�б煌�蠢ッ髯J佟2凰愣嗔瞬黄鸬氖掳桑�匆�美衔飧咝酥良��孕母姑撬担骸翱杉��⒉灰晌遥�忝瞧绞币欢ㄒ��咏魃餍�!保ㄋ镄瘛镀轿饴肌罚┌Γ�鲋凶涛叮�闹档猛嫖叮�

需要声明的是,这样讲绝不是同情吴三桂,更不是为其奇诡背叛史翻案,只是觉得历史就是历史,绝不能为了某种目的,任意揉捏把玩,甚至曲意篡改之。怎么,难道他康大帝真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本领?再愚蠢的事到了他头上,都变得伟大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1)

康熙亲政后,起初继续与三藩,确切地说是与吴三桂明和暗斗,有波澜,无浪涛。比如提拔老吴的爱将,笼络他们,分离他们;再派些亲信去云贵任职,分化他们、瓦解他们等。 这些东西长期积累下来是有效果的,

《大清真相》 第18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