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五十二章 他就是个抬轿的 (第1/2页)

黄蛹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初冬已到,天气有些冷了。因为搞了联产承包,大家再也不需要在农闲的冬天里,喊着口号,挖深沟、筑梯田了。吃过早饭,赵海和孙小胖趴在热乎乎的土炕上复习功课,赵力则在大院子里光着膀子走梅花桩。

突然,赵河大呼小叫地闯进院门来。赵河的手里,拿着一张报纸,她朝赵海他们哗啦哗啦地扬着那报纸,兴奋地喊道:“哥,爸上报纸了!三家村上报纸了!咱们全家人,都上了华国日报啦!”

赵河把手中的报纸放到土炕上,铺展开它,赵海和赵力、孙小胖一齐去看。只见这份报纸的左上角,有四个黑色的行书大字:华国日报。

四个大黑字的下面,刊登了一篇名字叫《山乡巨变》的长文章。

赵海虽然知道胡雪和女记者不会白来三家村一趟,猜到他们回到华京市后,一定会写出关于三家村联产承包的文章来,可当事实真的摆在了他的面前时,他还是忍不住激动和兴奋起来——这可是华国第一大报纸的头版头条啊!这下子,赵世友和三家村想不出名也难了!

在一行行密密麻麻的小黑字中,还穿插着几幅照片,其中一幅最大的,正是赵世友站立的全身照。照片里,远处是朦胧的中指峰和几片白云,近处是堆满了粮食的大场院。

“看,哥,这个是你!这个是我,这个是咱妈,这个是大哥——这个是小胖——这个是大嫂——”赵河嘴里念叨着,右手食指,不断地点戳着报纸上的另一幅照片,这是女记者前几天给所有在大场院里的人拍的合影。

随着赵河的指点,赵海和孙小胖他们都在那幅照片里找到了自己。虽然眉眼鼻子看不清楚,可凭着衣服和身形,熟悉的人,还是能认出他们来的。

《山乡巨变》的大标题下边,有一个破折号,破折号后面,跟着一行比标题小、但是又比正文大的黑字:东山省五龙县白龙公社三家村大队联产承包责任制纪实。

这篇文章很长,再加上十几幅大大小小的照片,竟然在占据了《华国日报》第一版的三分之二版面后,又占据了《华国日报》整个的第二版和第三版的一部分。

在《华国日报》第一版的右边,还有一篇文章,标题是《华国日报社评论》。赵海想,这华国的《华国日报》,堪比前世的《人民日报》,它的社论,那可了不得啊!华国今后的一些重大的方针政策,很有可能就通过这篇文章提前透露出来了。

赵海还没来得及仔细看那篇长长的《山乡巨变》和华国日报社的评论,就听赵河气哼哼地道:“真是气死人啊!他孙军凭什么跟着出名了?!点子是哥哥出的,事儿是爸爸和长才叔领着大家干的,可现在,你们看看,孙军倒成了大功臣了!”

在赵河的指点下,赵海这才注意到,《山乡巨变》的副标题下,还有三个人的名字——胡雪,钱平阳,孙军。

赵海终于搞明白了,那天在大场院里,为什么胡雪和钱平阳两人会和孙军合影。原来他们早有计划,要让孙军成为这篇文章的作者之一。至于他们为什么要给孙军这份荣誉,赵海就不明白了。

除去这个署名,报纸上还有两处让孙军露脸的地方。一处是《华国日报》第二版刊登的那幅照片——胡雪和钱平阳与孙军的合影照片——孙军站在中间,像是个重要人物似的。

另一处是在《华国日报》的第三版,《山乡巨变》文章的末尾,有三个作者的简介——

胡雪,华国日报社副主编、资深记者。钱平阳,原东山省五龙县白龙公社下乡知识青年,现任东山省会委副秘书长。孙军,十五岁,东山省五龙县白龙公社三家村大队回乡知识青年。

赵河说,报纸上印出来的事儿,大部分都是胡编瞎写的。像本来只有四家人搞了联产承包,可报纸上却说整个三家村大队都搞了。再譬如,交公粮的照片上,只有赵力、赵海、孙军推的三辆小推车,可文章里却说,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粮食生产大丰收,三家村大队家家户户,都在忙着超额交公粮。

文章中还举了个例子说,赵力一家承包的三十三亩山岭地,今年总产量达到了三万九千六百零三十三斤,平均亩产超过了一千二百斤,是去年平均亩产的五倍还多!丰收后,赵力一家上交给国家和集体的公粮数达到了一万六千八百斤,比联产承包合同里约定的五千斤翻了三倍还多。

赵力听赵河这么说,立马恼了,吆喝到:“真是胡说八道啊!把地瓜折合成苞米,那三十三亩地一共才收了八千多斤粮食,我家从哪出粮食交一万六千八百斤的公粮?”

赵海笑笑道:

《极品点子王》 第五十二章 他就是个抬轿的(第1/2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