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13部分 (第1/4页)

怀疑一切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1)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 做人要善良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句贤文的意思是所有的恶事都不要去做,要尽力多行善事。这句贤文教育人们要远离恶行,做一个善良的人。

“善”字是会意字,从言,从羊,言是讲话,羊是吉祥,本义吉祥。《现代汉语词典》对“善良”的解释是:心地纯洁,没有恶意。儒家关于教人弃恶从善的内容很多,《增广贤文》中就收集了不少名句。如: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

为恶畏人知,恶中犹有善路;为善急人知,善处即是恶根。

隐恶扬善,谨行慎言。

为善最乐,为恶难逃。

春蚕到死丝方尽,恶语伤人恨难消。

善必寿考,恶必早亡。

见善如不及,见恶如探汤。

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贤妇令夫贵,恶妇令夫败。

一毫之恶,劝人莫作;一毫之善,与人方便。

这些贤文警句都是历史典故和名人经历的总结,对善与恶做了多方面的论述,给人深刻的教益,对于我们如何做人是非常有益的启迪。

除了《增广贤文》外,作为启蒙教育读本的《弟子规》关于弃恶从善的内容也有不少,如“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扬人短,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可见,我国古代就把善良作为做人的品德要求,并且这种教育从儿童就开始。

人有善念,天必佑之

这也是《增广贤文》中的警句,说的是善良的人终会得到好报。春秋时期,鲁国孟孙氏的家里有一位特别忠实善良的使臣,名叫秦巴西。有一次,孟孙氏让秦巴西陪他外出打猎。狩猎中,孟孙氏捕获了一只小鹿,他非常高兴,决定把小鹿带回家。孟孙氏把小鹿交给秦巴西,嘱咐他一路上好好看护,别让小鹿跑了。

秦巴西把小鹿放在车子上,十分细心地照料着。这时,他发现一只母鹿远远地跟在队伍后面,并不时发出痛苦的哀鸣。秦巴西断定这只母鹿一定是小鹿的母亲。听着母鹿的哀鸣,他恻隐之心油然而生,于是顾不得主人的嘱咐,把小鹿放了,让它回到母鹿的身边。

小鹿被放掉了,秦巴西心里轻松了许多,但他知道,放了小鹿一定会得罪主人。尽管如此,他一点都不后悔。

回到家里,孟孙氏果然叫秦巴西将小鹿送给家里人观赏,秦巴西不得不把自己放走小鹿的事情说了出来。孟孙氏听后,气得半天说不出话来,决定放逐秦巴西,以示惩罚。

时间过得很快,孟孙氏的儿子长大了,需要请一位老师。孟孙氏想起了秦巴西,决定派人把他接回来。孟孙氏手下的人不解地问:“秦巴西是因犯了错误而被放逐的,为什么如今竟让他做公子的老师呢?”孟孙氏笑了笑,说道:“其中的道理还不很简单吗?秦巴西对小鹿尚且如此爱怜,如此善良,对公子还会错吗?”

不久,秦巴西被接回孟孙氏家里,做起了孟孙氏儿子的老师,秦巴西的善良和忠诚得到了回报。

这则故事说明,善良和忠诚是做人的一种美德,世界上有一种规律在运行,善出者善返。《增广贤文》曰:“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这就是规律之使然。

害人为始,害己告终

“善出者善返,恶往者恶来。”世上却有那么一些人,不懂得善恶的因果关系,为了一己私利而千方百计地陷害别人,结果反而使自己成为受害者。

从前,福建有个天宝山,山下的道观里住着三个道人。一天,他们商定一起上山采药。傍晚时,他们挖着挖着,忽然发现地下埋有许多银子。当时天色已晚,三人商量先取出一些银子打酒买肉,等天亮了再挖出剩下的银子。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2)

他们商定先派一人进城打酒买肉,两人留下看守。见了这么多银子,他们各自私心渐起。留下的两个道人暗暗商定,等打酒买肉的道人回来后将他杀死,地里的银子由他们两人分;打酒买肉的道人也暗自盘算,心想

《品贤文谈做人》 第13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