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部分 (第1/4页)
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收入相当于《矛盾论》的第三章。全文转载在《毛泽东集补卷》第 5 卷,第 187—280 页。关于《矛盾论》
原版本选段的英译文和原版本的形式和内容的详细分析,见尼克?奈特:《毛泽东著和:
解放前文本》,《中国季刊》第 84 期(1980 年 12 月),第 641—668 页。奈特也出版了他翻译的《矛盾
论》英译全文:《毛泽东著:解放前文本的加注译文》。
② 只要提三点就够,每一点都理由充分。第一,这部著作的颇大部分当时刊载在《抗战大学》。第二,当
时(同陈伯达一起)十分积极地把毛泽东树为理论家的张如心,在 1942 年 2 月 18 日和 19 日延安《解放日
报》发表的《学习和掌握毛泽东的理论和策略》一文提到这部著作,在这篇文章中,张如心把这部著作说
成是毛泽东的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最主要根源。第三,这部著作的全文几乎都被按主题分为部分转载于一部
具有权威性的毛泽东哲学思想汇编,即北京大学哲学系:《毛泽东哲学思想(摘录)》,第 11—14、19—21、
49—51、53—55、64—69、97—99 页和各处。
③ 访问谈话原在《新共和》杂志发表的时候,这个否认是强烈的,但是,毛泽东谨慎地避不直截了当地说
从未做过这类讲课。当访问谈话被作为附录收入《漫长的革命》时,文字被“改进”为明确地否认他写过
这部著作。斯诺的谈论(《漫长的革命》,第 194—195 页)暗示这也许是按照中国当局或毛泽东本人的要
求做出的。
方则常显得很粗糙。①
毛泽东是人,也会犯错误;“毛泽东思想”不是他一个人的创造,在这
样的观点(明显地表述是在 1981 年,但自 1978 年或 1979 年就已开始含蓄地
表达了)的条件下,不论是毛泽东在 1937 年确实做过有关辩证唯物论的讲
演,还是他有亏欠于其他作者,特别是艾思奇,现在都已正式在中国记录在
卷了。②
我在这里将不从总体上去分析毛泽东的讲演,不过这一情节确实有助于
估价实际上成为“毛泽东思想”的一个主要部分,而那两篇文章提供了很有
价值的背景。首先要说的是,相当于《实践论》和《矛盾论》那一部分讲演,
比那一著作的前一部分,显然更有独到之处,也更引人兴趣。此外,尽管毛
泽东在 1936 年—1937 年所看到的文章和苏联著作的译文常常相当详细地论
述认识论,并且常常(像《实践论》那样)是在马克思哲学通论中相对接近
结束之处出现,而毛泽东给予矛盾的这个主题以显著的地位,这在他可能得
到的任何原始资料中都无类似情况。它们中的大多数都有一部分论及对立的
统一与斗争,否定之否定和有关题目,但是一般都很短,并且在任何情况下
也不像毛泽东的讲演那样放在最后,从而使得它成为整个课程的顶点和综
合。
毛泽东给予矛盾这样突出的地位,无疑可以有多种原因。其中两个很自
然地来自本章已概略叙述过的对他的思想的解释。一方面,他对辩证法的理
解,有强烈的道家及中国传统思想的其他潮流的印记。另一方面,正如我一
直强调的,他敏锐地意识到中国社会(换句话说,社会内诸矛盾)的复杂性
和不明确性,并试图把这些见识结合进他的革命策略。这些特点的第一条,
可能被有些人看成是他在理解辩证法方面的瑕疵;第二条则很可能被认作优
点。接下去的对毛泽东的《矛盾论》的简略讨论,将首先论述的这两点中的
一点,然后再论述另一点。
大连版的《辩证唯物论》共计 110 页,而他讲演提纲的第三章(《唯物
辩证法》)竟占 53 页,从这一事实可以得到毛泽东重视矛盾的一点启发。相
当紧密地与《矛盾论》相符合的这一章的这个部分(从第 64 页开始),大约
有 2.5 万字,而《毛泽东选集》
《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下)》 第125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