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名将落幕,何其感伤 (第1/4页)
缄默夜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在蜀国深秋的黄昏,落叶纷飞,一片萧瑟之中,诸葛亮带着北伐的疲惫与未竟之志,缓缓踏入了成都的城门。他的心中,除了对北伐失败的沉重,更有对内部隐患的深深忧虑——特别是那关于粮草的问题,如同一块巨石,压在他的心头。
回到丞相府,诸葛亮未及休息,便召见了负责督运粮草的李严。大殿之上,烛火摇曳,映照出两人截然不同的面容:诸葛亮面色凝重,而李严则显得有些局促不安。
“李严,此次北伐,我军之败,粮草实为关键。你身为督粮使,可有话说?”诸葛亮的声音不高,却字字如针,直刺李严心田。
李严心中暗惊,但面上仍强作镇定,试图辩解:“丞相明鉴,粮草之事,非臣一人之力所能及。战场瞬息万变,臣也是尽力而为。”
诸葛亮闻言,微微一笑,那笑容中却藏着不易察觉的寒意:“哦?尽力而为?那吾问你,临行前,吾曾授你三策,以应对粮草之困,你作何选择?”
李严心中一凛,那段记忆如潮水般涌来。那时,诸葛亮确实给了他上中下三策,每一策都暗含深意,而他,却选择了最为保守,也最可能暴露问题的下策——还住黄土,即放弃深入敌后,退守安全之地。
“臣……臣当时考虑,为确保粮道安全,故选择下策。”李严的声音微微颤抖。
诸葛亮轻轻摇头,从袖中取出一封密信,正是李严当时所写,详细记载了三种策略及自己的选择。“此乃你当时手书,上言‘军粮难继,恐误战机,故择下策’。然,后来你为何又擅自传令撤军,且对吾言‘军粮饶足’?”
李严的脸色瞬间苍白,他万万没想到,诸葛亮竟会将此事查得如此清楚。他试图狡辩,却发现自己已陷入无法自圆其说的境地。
“丞相,臣……臣实是担心粮运不济,恐误大局,故……”李严的声音越来越小,最终化为一片沉寂。
诸葛亮目光如炬,直视李严:“李严,你我共事多年,吾知你之才,亦信你之忠。但今日之事,你不仅欺君罔上,更置三军将士于不顾,此乃大罪!”
言罢,诸葛亮的眼中闪过一抹复杂的情绪,既有对李严才能的惋惜,也有对军纪严明的坚持。他深知,作为一国之相,他必须以身作则,不容任何违背忠诚与职责的行为存在。于是,他提起笔,缓缓书写起给刘禅的奏章,字字句句,皆是对李严事件的详细陈述与公正裁决。
刘禅坐在龙椅之上,手中紧握着诸葛亮的奏章,眉头紧锁,心绪难平。大殿内烛火摇曳,映照出他复杂多变的表情。
“丞相所言,字字珠玑,朕心甚痛。”刘禅终于开口,声音低沉而沉重,打破了大殿内的沉寂。他抬头望向殿下的官员们,继续说道:“李严将军,昔日战功赫赫,朕亦深知其才干。但今日之事,却令朕痛心疾首。”
官员们闻言,皆低头不语,气氛愈发凝重。李严跪在殿中央,身体微微颤抖,等待着最终的判决。
“朕自问待卿不薄,为何卿要做出如此背信弃义之事?”刘禅的目光如炬,直射向李严,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李严抬头,迎上刘禅的目光,眼中满是悔恨与绝望。“陛下,臣知罪。臣一时贪念作祟,铸成大错,悔之晚矣。”他的声音沙哑,几乎是在哽咽。
刘禅叹了口气,闭上眼睛,似乎在努力平复内心的情绪。“李严,你曾是我蜀国的栋梁之才,如今却因一念之差,断送了自己的前程。朕虽痛心,但国法无情,不得不罚。”
说到这里,刘禅睁开眼,目光坚定。“传朕旨意,即日起,将李严贬为庶人,以示警戒。望诸卿以此为鉴,忠于职守,勿再重蹈覆辙。”
随着刘禅的话音落下,一名宦官手持诏书,快步走到李严面前,高声宣读。那一刻,整个大殿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所笼罩,空气凝固,时间静止。
官员们面面相觑,无人敢出一言。李严的脸色苍白如纸,眼神中闪烁着难以置信与深深的绝望。他缓缓低下头,任由泪水无声地滑落。
“唉……”李严终于忍不住发出一声沉重的叹息,那声音在空旷的殿堂中回荡,显得格外清晰而凄凉。“我李严,一生征战沙场,以为功名可保,岂料今日竟落得如此下场。”
他的叹息声中,既有对自己过去辉煌的怀念,也有对现实残酷的无奈,更有对未来迷茫的恐惧。仿佛在这一刻,他看到了一个巨大的黑洞正在将他一点点吞噬,而他却无力挣扎,只能任由自己沉沦。
大殿之上,一片死寂。只有李严的叹息
《穿越三国之我是曹安民》 第6章 名将落幕,何其感伤(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