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夏收,经济拮据 (第1/3页)
孤君道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天启元年6月中旬,夏收开始。
朱以溯身为东路参将,管着天成、镇虏两卫,辖地并不大,也91个县那么大。领民只有两万4千户,人口十3万出头,丁壮4万有余。
这年头日子不好混,尤其是边镇,超过5岁的老人并不多,所以青壮人口占的比例大一些。4万出头的男性丁壮有1万一千人是卫所军,3千战兵,1千5家丁。此外还有3千左右的流动人口,多是外县来的商户、伙计和镖师护卫等。
所以这么点人口支撑出的两个卫所显得单薄,看着1万5千大军威势骇人,实际上根本打不了,1旦有折损,很难补充。
比如这次夏收,为了抢在落雨前收割,卫所军全部放假3日。仅仅就是因为劳动力不足,这3天的日子也够呛,忙活的1塌糊涂。
孙河被任命为新平堡防守操守官,也就是千总。他就是1个彻彻底底的空架子,手底下没几个兵。
此次夏收,朱弘昭带着56名少年玩伴轻车简行,南下到阳和、高山两卫溜达。1来是观察东路各处地形,2来是招募人手,给孙河把缺员补齐。
这些缺额他不准备招募成年丁壮,清1色的要少年郎。少年心性未定,可塑性要高于成年人。而且好处不止于此,他是以招募家丁的名声在阳和、高山两卫挖墙脚,正所谓半大小子吃死老子,招少年为家丁,少年的父母其实也是赞同的。
好男不当兵这句话在边镇并不流行,阳、高两卫的破落军户巴不得朱以溯对他们进行勾军,这样他们就有自己的田地,日子也不用过的太过愁苦。他们也知道自己勾军后重新成为军户的义务,那就是扛枪上战场。
卫所军制败坏,并不是军户要逃,而是不得不逃。不逃就会被压榨死,逃了还能艰难维持生计。败坏的根由还是在世袭军官们演化成大地主,利用权职兼并麾下军户土地。土地没了,还要上税,还要免费上战场,平日还要给世袭军官们当牛做马,这日子哪能活下去?
再说,朱弘昭是来招募家丁的,家丁待遇远远高于战兵,是军将的亲兵。而且谁也说不准朱弘昭将来会不会上战场,所以让儿子找个吃饭的地方也是不错的。
更难得是朱弘昭承诺,会教导少年们读书识字,4书5经说不上,起码写个信还是没问题的。读书,是这个时代改变命运的首选。就算儿子学个千8百字,那也是个有文学的人,很可能在孙子1辈彻底改成耕读家庭。
“姓名,籍贯,有无特殊技艺?”
阳和卫城城门口,凉棚桌椅前,朱弘昭头戴红缨卷檐毡笠,1身白棉短襟,提着鹅毛笔,铺开1张纸询问。
他面前排了1串少年,高矮胖瘦都有,不过胖的很少。
他要亲自招募自己需要的家丁,这些少年就是他的未来。必须熟悉这些人,招募后要投入训练,他也要全程跟进。
这个时代非常的实在,练兵就像生孩子,谁练的兵,这兵就听谁的。好像1对夫妇要生孩子,练兵有名义上的练,也有亲手练兵之分。名义上练兵,9相当于名义上的丈夫,将来妻子生孩子,指不定是谁的。
而实际上亲自操练士兵。才能保证这孩子百分百是自己的骨血。这话虽然难听,但这年代就是这么1回事。
比如重建的天成、镇虏两卫,朱以溯起初两头都抓,孙传庭赶来后,朱以溯让孙传庭专司军屯垦戍,而他主抓卫所军操练。为的还是抓住军权,他又有这个名义,所以重建后的卫所军,只认朱以溯。
“武永昌,高山卫中千户所3棵树墩世袭小旗出身,当过猎手,能用鸟枪3步打鹿。”
这少年浓眉大眼肤色略黑,按着规矩回答。有些紧张望着朱弘昭,如果朱弘昭这1关过不去,他只能哪来的回哪去。
看1眼这少年,朱弘昭提笔蘸墨,书写起来,同时笑说:“好名字,这名字大气,我喜欢。既然会用鸟枪,1会儿去试试,若打得好,提你做甲长。”
战兵体系最底层的指挥人员是甲长,相当于什长班长之类,再上就是队官,队官之上就是哨官,也就是把总。1哨近2百人,就是最基本的战术单位。
如今天成镇虏两卫全部家丁部队不足1千5,其中朱以溯和孙传庭9占了56百,另外大部家丁部队也分割的零零散散,不成气候。
朱弘昭招的家丁进行操练,也需要合法的外皮。挂的就是新平堡防守新军编制,这年头朝廷也在练新军,只是效果不出众罢了。
9这样,7月夏收之后,朱弘昭从应募的千余少年中,挑选6百
《大明宗室还有后人吗》 第48章 夏收,经济拮据(第1/3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