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21部分 (第1/4页)

莫再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不可得。正德清十五年(1520)冬,有客从浙东来苏,手携一卷,即为《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经鉴定此卷确为真迹,卷后竟还有“卢氏家藏”四字。王鏊感叹道:“独念兹卷始藏卢氏,复数百年兵火乱离,几经变故而得以归焉,复归之卢氏,其不有数乎。岂文穆冥冥之中来歆庙祀,鉴侍御之诚,特以其家故物完璧归之乎。”

这书卷系范成大于淳熙十三年(1186)手书寄同年抚州使君和仲,和仲是否姓卢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数百年后在苏州有位姓卢的御史因敬仰范成大而筑祠纪念,促成了这段佳话的发生,而因此青史留名。

范成大这位苏州人是南宋重臣,又是著名诗人,与陆游、杨万里、尤袤并称为“中兴四大家”。他生活在靖康之耻、山河破碎的时代,南宋是个偏安一隅,屈辱求和的政权,但范成大在接受宋孝宗委派,出使金国,代表弱小的一方去见强大的敌人,索取河南陵寝之地并面议受书礼仪时,理直气壮、慷慨陈辞,表现出将生死置于度外的大无畏气慨,令金人大出意外。在那一阶段,他写了大量爱国诗篇,但最能代表范成大艺术成就的,却是他晚年隐居石湖时所作的田园诗,钱钟书对此给予极高的评价,他说:“到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才仿佛把《七月》、《怀古田舍》、《田家词》这三条线索打成一个总结,使脱离现实的田园诗有了泥土和血汗的气息,根据他的亲切的观感,把一年四季的农村劳动和生活鲜明地刻划出一个比较完全的面貌。田园诗又获得了生命,扩大了境地,范成大就可以跟陶潜相提并论,甚至比他后来居上。”

从范成大身上,可以看到什么叫“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在这里,关心国家和关心民族是一致的,壮怀激烈与浪漫冲淡也是可以兼容的。其实,在我眼里,它展现的是一以贯之的文人情怀。

信步走向范公祠南侧山崖边的观音岩(石佛寺)和治平寺。观音岩两崖壁立如削,崖边跨以石梁,涧水流碧,丘壑静深。治平寺前一棵古银杏树枝叶繁茂,苍苍如巨大伞盖。因这些地方原先都到过,这次只轮着走了一遍,便又循原路从范公祠后石阶上到茶磨山顶,在平展如磨的露台稍加盘桓便向西南面的第二座山丘走去。别看这座小山很不起眼,却大有来历,被称作“郊台山”,为春秋吴王郊祀祭天之处,尚存李根源题“拜郊台”石刻。其实,郊台山是茶磨山与上方山之间相连的一道岗丘,春秋末年,吴越对垒,茶磨山这一带为吴城。现在的郊台山顶平台上坐了一尊金佛,头顶蓝天,乐呵呵俯瞰大地,那曾经的吴越古战场。

我是顺着山顶林间的一条古御道往上方山走去的。吴城依山而筑,随山势高下而蜿蜒,朝北的一面城垣断续可见,夯层清晰,上面长满了杂树草木,连连绵绵约有30多米长,而东南面的城垣则因开山采石早已无存,现只见树木成林。

走在幽静的林间御道上是件很惬意的事。御道细长平展,延伸在挺拔的杉林中间,路北面就是尤如连绵城岗的吴城遗迹,不细看只会当作荒丘野阜。南面是向下倾斜的山林,山下则是石湖,在湖的东面,越伐吴时,从太湖凿“越来溪”以通石湖,直逼苏州,并在溪东筑“越城”与溪西茶磨山一带的“吴城”对垒,至今遗迹犹存,但也是如不细究,望中只一片水溪村野而已。 。。

山自西群奔而来,遇石湖而止(3)

前方就是上方山了。上方山明显高于群山,呈陡然上升之势。在山前朝北的方向有条岔路往山下而去,路畔有块指示牌,上书“桃花坞”三字。一时好奇心起,便顺山路下走,一直抵达约200多米以下的谷底,那里广植桃林,可以想见春天一定红粉如云,难怪取名桃花坞呢。坞较平广宽阔,除桃林外,还有几棵大树,一看就有年头了。树下有一长排砖砌二层旧房子,据说原先是一个知青点,这满坞的桃林显见是当年知青们垦荒种植的杰作。

现在早已人去屋空,只剩满坞翠绿,年年桃花笑春风。

在坞里的桃林中穿行,直抵高耸宝塔的上方山下。抬眼四顾,众山如巨大屏障一字排开,全山崖岩壁立,上覆瀑布洪涛般的青苍野藤,连同大树、茅竹和灌木,无一幸免都披挂满了这些藤蔓,好一道连绵高耸的绿色巨屏!

我是沿上方山脚一道垂直的水泥石磴再次上山的。那道石磴是供缆车修检工上下的通道,平时在这山背后是无人问津的。我从石磴上到接近山头的缆车站里,又从那里继续走上山巅。山头有石亭临风,寺庙在对面,其后,也就是山的最高处,楞伽宝塔卓然挺立,塔下除

《吴山羊当村官》 第21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