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1部分 (第1/4页)

泰达魔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张西:写在前面的话(1)

当她们纷纷回来时,我也迎面向她们跑去,多年的断裂一下子被忽略

她们原本以为与当今社会再也没有任何联系。

四散在各地的这群女八路军,安静地过着她们的晚年,原本以为有些人她们再也不用想起,有些事再也不用回忆,有些疑惑再也不用解开。她们以为如火的青春故事再也无人问津,直到带进坟墓。

突然间,我出现了。

当我风尘仆仆地出现在她们面前时,当我一而再地与她们通话时,当我向她们讲述各自的情形,讲述我一个月里三次叩访大青山的感受时,疏离了多年,失散了多年,沉默了多年,被遗忘了多年,被边缘了多年的她们又回来了。她们又回到群情激昂的抗战时期,回到她们浴血奋战过的大青山,回到信仰开始和坚持信仰的岁月,回到参加革命前后的点点滴滴,她们感慨万分。

她们久未联系,我漫不经心被卷入的这场惊心动魄的“大青山突围战”,是她们生命中最刻骨铭心的一段经历。我高举着大青山去寻找她们,她们一下就把自己留在了山下或者半山腰或者山顶。在曾经奔跑过的地方,她们首先找到自己,然后相互寻找,她们像一群失去亲人多年的孩子终于又回到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她们这一代人都习惯于或者从未放弃对所认同的组织的追逐。

当她们纷纷回来时,我正迎面向她们跑去。我们相互发现,相互跑进对方的内心,多年的断裂一下子被忽略。我们从两个时代出发,在大青山集中,并以这场惨烈的大突围为背景,我们的谈话深入到每一个细部每一种情绪每一个结局,我们在陌生中相互熟悉相互呼应相互有了命运的认同感。由此,从未真正关注过抗战的我,在2006年的秋冬突然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女作家韦君宜曾写过这样一首诗:不管家里把我们当做外人/我们也是家里的人/就是死了也愿意──葬在家里的地/就是变做杜鹃/也住在家里的屋檐/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家──唯一的家

我所见过的女八路军们,从投身抗战时起,就以组织为家,人人怀有一颗共产主义的心,尽管后来命运崎岖坎坷。

这些参与了抗战的女性,远比我在中学教科书里读到的被神化了的女英雄们生动、真实、亲切和精彩,我从她们身上汲取的,不仅是抗战的那段经历。

而早些年我干什么去了?我的意思是说,这些真正的民族精英们,应该更早一些被更多的当代青年人所知晓,我们这个时代不缺少物质的丰富,缺少的是精神养分。对于这样的寻找,注定不是我一个人的工程。九个月里,我去过大连、上海、沈阳、南京、济南、河南、四川、贵州、淄博和临沂,更多的时间在北京市内打捞。令我欣慰的是,每去一处寻访,每一场精彩生动的讲述,都会有一名年轻而优秀的摄像师加入进来并一同聆听。他们当中年龄最小的22岁,最大的41岁,其中许多都是北京电影学院的研究生。这28名年轻的志愿者,在每次采访结束后,脸上总会流露出一种因震撼而产生的热烈、真诚与惊叹。我知道他们比以往多了一些什么。

二十几位女八路,年龄最小的82岁,最大的95岁,她们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矗立在我人生的中年时期,也许我穷尽一生都无力超越。

也许你不会停下来看我写的这群女八路的故事,可是一旦看她们一眼,你顿然就会觉得自己少了点什么

于是,我给自己出了一个天大的难题。我想找到当年参与大青山战斗的日本兵!当年的他们如果活了下来,也应该90岁左右,那段岁月在他们的生命里又留下怎样的印迹?我想弄清66年前的那场战斗究竟是怎么发生的?我想还原事情的真相。男日本兵和女八路军,都奔向大青山时,大青山的意义就超越了大青山本身,对于战争的解读就不仅仅是那一代人的事情,不仅仅是两个国家的事情。

我既不懂军事,又远离那个年代,靠什么来获取答案呢?我决定靠两条腿去找,我决定靠信心去发现,只要找到一个健在者,我就已经迈开了接近事实真相的第一步。

张西:写在前面的话(2)

我既不是史学家,又没有受命于哪个部门,我为什么非要去做这么高难度的事?它对于我究竟有什么实际意义?如果纯粹为了写一本有关大青山突围的书,把搜寻来的几十个版本的书拼凑拼凑,起一个刺激的书名,不仅在市场上有卖点,一不留神还能在抗战胜利多少周年时获个什么奖,至少挣足两年的生活费没问题。当下不是越来越多的作家都是这么干

《抗战女性事迹》 第1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