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 (第1/4页)
冷如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故俏遥�急灰�肌⒉⑼度氲蕉愿�蟮氖录��透�蟮娜宋锏墓刈ⅰ4蟠笮⌒〉呐�谢幔�谀羌改辏�惨殉晌�页1惴埂N液脱��墓叵担�颖砻嫔峡矗�芸煲不指吹皆�鹊淖纯觥6�遥�孟袷且恢帜�酰�赜谀谴闻�谢幔�颐呛罄此�裁挥性偎狄桓鲎帧5�牵�晕依此担�嬖谟谛睦砩系母艉摇⒄习��疵挥型耆����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洪子诚:一点往事(2)
重新想起这件事,是到了1969年夏末秋初的时候。那时,我和大多数教员,已被宣布到江西鄱阳湖畔的“五·七干校”劳动。临走前,有许多事要处理:书籍装箱存放;购置劳动生活的用品;觉得很可能不会再返北京,便和谢冕、周先慎骑着自行车,跑遍北京有名的古迹胜景摄影留念……最让我伤脑筋的是,大学入学以来的十多本日记如何处理。不论是带走,还是放在系里寄存下放教师物品的仓库,都觉得不妥当,倒不是里面有什么“里通外国”之类的秘密,而是写给自己的文字,不愿意让别人读到。想来想去,终于,走之前的一天,在十九楼(中文、历史系的单身教员的住处)前面树丛间的空地上,一页页撕开烧掉。烧时不免留恋地翻读,然后看着它们成为黑灰。在读到1958、1959年间的那些部分时,我发现,原来那时我也充当过激烈的“批判者”的角色。
1958年,我已是二年级学生,“反右派”运动结束不久,便是全国的“大跃进”。除了参加修建十三陵水库,参加除“四害”、大炼钢铁,参加为创小麦亩产十万斤记录深翻土地的运动外,在学校便是“拔白旗、插红旗”——批判“资产阶级”专家权威。北大是著名学者会聚的地方。我们进校之前,对文史哲“权威”的名字就耳熟能详。他们大多在这个运动中受到“冲击”。记得,中文系的语言学家王力、岑麒祥、袁家骅、高名凯,作家和文学史家吴组缃、林庚、游国恩、王瑶,他们有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在这期间都受到批判。而我所在的班,批判的是王先生。
直到现在,我仍不清楚这个“任务”为什么交由我来承担。我清楚的是,无论作为一个运动,还是具体批判对象和批判方式,都不只是学校的事,更不可能由我们这些很少政治经验和阅历的青年学生所能决定。对王先生的著作,主要批判的是他的《中国新文学史稿》——这是建国后最早出版、也是当时最有影响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当时,我们实际上还未学习现代文学史课程(那是三年级的必修课),书中述及的许多文学现象和作品,对我们来说都很陌生。但是,既然认定《史稿》是资产阶级性质,我们这些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的“小人物”,就有资格藐视权威,于是分成几个小组,分别就文艺界“两条路线斗争”“党的领导”“研究方法”等若干专题,进行准备。我被分在最后的小组。我们先学习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学习周扬总结“反右”运动的文章,然后根据我们所掌握的这些“武器”,来寻求《史稿》中的资产阶级立场、观点和方法。当时,暑假已经开始,我在参加了几次讨论后,便回南方的家乡,待到开学归来时,同学已写出几篇批判长文,并已交到杂志社。不久,这些锋芒毕露的长篇文章,便在下半年的文艺界权威刊物《文艺报》和《文学评论》上刊出。其中最主要的一篇,题为《文艺界两条道路的斗争不容否定——批判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作者署名为“北京大学中文系二年级鲁迅文学社集体写作”。是的,当时我们班组织的文学社,便以“鲁迅”命名。我在当时的日记中写道,看到这些成果的发表,听着在校坚持战斗的同学对写作的情景的讲述,我感到很惭愧。在批判开始的时候,我的好朋友给我写了这样一行字:“你闻到硝烟的气味了吗?做好了投入战斗的准备了吗?”但我却临阵脱逃,这使我后悔,觉得这个缺憾,将难以弥补。
在批判文章发表后不久,王瑶先生的名,便从《文艺报》编委的名单中消失。我无法知道王先生受到批判时的内心活动,但我知道,他本来也是想顺应潮流的。在“反右”刚开始时,他就发表《一切的一切》,表示对于“右派分子”的谴责。这篇文笔、结构相当漂亮的短文,登在《文艺报》的头版头条。1958年初,他的评冯雪峰《论民主革命的运动》一书的长文,也刊在《文艺报》上。他批判冯雪峰的依据和逻辑,也就是半年后我们批判他的依据和逻辑。但王先生没有能使自己免于“厄运”。
洪子诚:一点往事(3)
临近毕业,不管是学校领导,还是我们
《寻找北极光在线播放》 第12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