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 (第1/4页)
大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厝�娴乜蒲У乜创��衅笠怠罚�彩前�嵬�驹谧蛲碛昧礁鲂∈毙闯隼吹模�惹耙黄��猩疃取U饬郊�拢�苤档梦颐巧钏肌�
快,是新闻的生命。快速反应,是新闻工作者必备的素质。拖拖拉拉,慢慢吞吞,五日一山,十日一水,是新闻工作的大忌。我国新闻界的前辈,如张季鸾、王芸生、范长江、邓拓等,都是倚马可待的快手。从某种意义上说,时间也是质量,时效一失,质量再高也大大贬值。以这两篇评论而言,如果按常规行事,讨论、研究、立提纲、打草稿,很可能每篇都要花一个星期。那样,即使写得再好,也非受批评不可。现在一赶,几个小时就出来了,发得正逢其时,这种时效本身就是一种质量。
快,要靠平时的积累,靠自身素养。这篇评论虽是急就章,但仍然有思想,有内容,不是应景之作。这很不容易,作者厚积薄发。如果头脑空空,没有积累,恐怕只能说些空话。石头里是榨不出油来的。
范敬宜的点评恰如其分,艾丰更是记得当日的情形。1995年8月,###总书记针对国有企业改革发表了一段重要的讲话。宣传口负责人通知,《人民日报》要组织文章。时为下午3点多,报社总编辑范敬宜接到通知着急了,找到艾丰后说明原委,要求尽快写一篇评论。还没有回家吃饭的艾丰回答说:“好,晚5点交稿。”他马上开始动笔,两小时内按时完成了任务,把评论交来。总编辑范敬宜这才长长地舒了口气。第二天《人民日报》一版头条刊登了这篇评论《把握企业改革的正确方向》,中央领导同志对这篇评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那天,正逢###总书记会见新加坡客人吴作栋,谈到了国有企业改革。###说,关于国有企业怎么改革,可以看今天《人民日报》一版头条的评论。
范敬宜的《总编辑手记》记录了这个过程,并从新闻业务的角度作了深刻的评论,但对艾丰当时如何保持自己的良好心态以保证写出这样的作品,不可能在这个场合作深刻阐述。
丁关根批示“注意劳逸结合”
“无照经营”的故事,也说明了他的心态。
《人民日报》的夜班总是由一位总编辑或副总编辑值班签发版面的。一度由于副总编辑配备不齐,人手不够,三位编委包括艾丰也被排进去轮流值班。后来新任命的副总编辑们来了,编委就可以不再值班了。艾丰找到范敬宜说:“新的副总编辑都到任了,我是否不再值班了,不然我就是‘无照经营’了。”范敬宜说:“他们新来,中央领导同志让他们先不上夜班,你再不上,那就全由我上吧。”艾丰明白了他的意思,说:“好吧,我就‘无照经营’吧。”
艾丰连续值了40天夜班,心情平静地进行着“无照经营”。除了完成任务之外,他还有突破。值夜班的责任很大,任务很重:当时《人民日报》是一天出8块版,有6块是要夜里审定的。从夜里10点到第二天凌晨3点,先要审定6块版的版式,然后又要对6块版的大样进行初审和终审。艾丰为了提高报纸的鲜活性,搞了一个“当夜配评论”。版式定了以后,他看哪一条消息有比较深刻的内涵,就告诉编辑,画版样时留一块“空地”,他要马上配一篇评论。然后,他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在电脑上写作,40多分钟以后,他把成品——录有评论稿的磁盘交给编辑上版。一位了解《人民日报》历史的老夜班编辑说,这种由值班总编当夜配评论的事例极为少见,只有“文革”前副总编陈浚做过一次。
差点“栽”进长城案(4)
一位新来的副总编知道他“无照经营”和当夜配评论的事情后,对艾丰说:“你的做法,对我们的灵魂是一个震动。”
艾丰能够随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积极工作,但并不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可。艾丰发起和指挥的“中国质量万里行”活动,获得了很大成功,得到了上下一致的肯定,但仍有一种似是而非的议论:“艾丰心思没用在办报上。”“万里行”活动本身就是新闻工作中的一种创造,大大提高了新闻工作对经济工作的影响力,但不做深入思考的人,一听这话就会觉得很对呀,整天忙着搞活动,还有多少时间管版面?这样的人怎么能够放到更重要的新闻工作领导岗位上呢?
对这种似是而非的议论,艾丰心里当然感到不痛快,他想:“我搞‘质量万里行’并不是为了表扬和提拔,但总不该反倒成为自己的‘负数’吧!”但怎样为自己澄清呢?找领导去谈?向周围的同志解释?这些都不是艾丰的性格所愿意做的。
这样的机会终于来了。1995年年底,报社编委会要求每个
《一个记者写的书》 第19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