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14部分 (第1/4页)

大刀阔斧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令人感到不寒而栗。或许是出于歉疚,或许是出于政治考虑,李世民欣然接受了马周的建议,决定用迟到的大孝来掩盖昔日的逼宫忤逆,下令在太极宫东北为父亲建造一座夏宫,供太上皇来年避暑之用。

有趣的是,一向节俭的李世民不愿意动用府库之资,拿出了自己的私人积蓄。公卿百官听到消息后,争相拿出个人的财产,捐助修建夏宫,成为当时的一大奇事。

这座新的宫殿被命名为“永安”,意思是盼望太上皇住进去后,能够龙体康复,永享安乐。为了加快进程,李世民甚至不惜以皇帝之尊,亲自督工。

据说在为新宫殿打地基的时候,从地下挖出了一面秦朝的古铜宝镜,群臣对此议论纷纷。李世民看着身旁以进谏出名的大臣魏徵,感慨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于是,次年(635年)正月,在新年刚刚开始的时候,李世民将永安宫改名为大明宫。

然而,到了五月,久病不愈的太上皇李渊便病死在西内苑大安宫的垂拱殿,终于没有等到大明宫竣工的那一天。随着太上皇的去世,以虚饰为目的的李世民就此停止了大明宫的营建,直到二十七年后,公元662年,他的儿子唐高宗李治在位,才在妻子武则天的敦促下,重新将修建大明宫提上了日程。

大明宫虎踞于龙首塬的高阜上,地势很高,俯视长安坊市街陌,如在槛内。那么,到底是出于什么原因,唐太宗选择了高高的龙首塬头作为父亲的夏宫所在?又为什么要在第二年正月改名为大明宫,这其中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大明宫后来又是如何由一座夏宫演变成为了唐朝的权力中枢?

唐朝立国之初,四方未定,百废待兴,唐高祖定都长安后,依旧沿用了隋朝的皇宫——大兴宫,也就是后来唐睿宗即位后所改称的太极宫。这座位于长安城中央最北部的富丽堂皇的宫殿群,又称京大内、西内,实际上是太极宫、东宫、掖庭宫的总称。太极宫在整个建筑布局上仍然与整个长安城总体布局相一致,以中轴部位突出主要建筑。全宫有殿、阁、亭、馆三、四十所,包括许多著名的宫殿建筑,太极殿、两仪殿、承庆殿、武德殿、甘露殿、凌烟阁等等。

自从唐朝立国,太极宫就成为帝国的权力政治中心,虽然李世民一度有修建新宫殿的想法,但因怕劳命伤财,始终没有提上日程。转眼基业到了他儿子李治手中。龙朔二年(662年),李治突然下令扩建当年停修的大明宮,令所有人大吃了一竞。官方宣布修建新宫殿的原因是皇帝患上了风湿病,不适合居住在环境潮湿的太极宫,必须要搬迁到地势更高、更干燥通风的地方居住。

盛唐130年:大明宫2

大明宫的地势较太极宫更高,这与它更靠近龙首山山麓有关。龙首山绵延起伏,在渭水之滨转折向东。西汉权力中枢未央宫便是坐落在龙首山折东的高处,以山为基,阙不假筑,因此地势远远高出长安城,站在未央宫前,便可以轻而易据地俯视长安城。大明宫的位置在未央宫之东,地势较未央宫更高,视野也更加开阔。“北据高岗,南望爽垲,终南如指掌,城市俯而可窥”,确实是理想的建宫地。最重要的是,大明宫丹凤朝阳,地势非凡,对应着《周易·乾卦》中“见龙在田”的卦辞。天子和皇后亲自察看后,感觉此地气象万千,决定选择此处为帝国中枢的新址。

从种种史料记载来看,李治与其父李世民性格完全迥异,李治一直被李世民认为属于软弱可欺之人,不但干不成大事,恐怕连社稷江山都守不住。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李治将李世民手中未完工的避暑夏宫,改建成了这样一群伟岸的建筑?李治是不是也跟汉初宰相萧何的想法一样,认为“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需要以宏伟的新宫阙来立威?

距隋文帝杨坚建造长安城整整八十年后,大明宫开始大规模兴建。司农少卿梁孝仁被任命为这项浩大工程的主持者。这次不是为退位的太上皇修建避暑夏宫,而是要营建一座和帝国一样伟大不朽的宏伟殿堂,在这样的基调上,大明宫注定将以无比壮丽的姿态出现。在这群庞大建筑背后,是一个强大民族的自信与全世界最富裕的国力支持。

同长安城的设计一样,大明宫巧妙地利用了天然地势,依山建筑,形成一座相对独立的城堡,与终南山气势两相高。宫殿所用的木材均是百年古木,近万名工匠携带着锯斧进入荆州一带的深山老林,为大明宫寻找合格的栋梁之材。所选之木均是千中选一的上上之选,树木被砍伐倒下时,“势动连崖,拉风碎雷”。这些木材经水

《大唐的帝国神话》 第14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